嶺南道百姓面子上雖是臣服,可心底終究是想著當年滅國的越國,時不時勾結越國余孽,幫助那些越國余孽攻打帝國在嶺南道設立的官署,這些事情都難以遏制。
到如今,十幾年來,越國余孽的暴亂攻打不知道出現過多少次,已經有數十位帝國在嶺南道設立的官署官員被殺,可謂慘不忍睹。
甘羅在嶺南道南軍駐地留守過半月,和項信思考討論著該如何治理嶺南道現在的局面,想要擺脫這樣的困局,必須恩威并施。
先打壓某些特殊的郡縣,然后拉攏某些微弱的郡縣,讓他們處于穩步上升的階段。用這種辦法,來讓那些暴亂的百姓們明白,帝國的恩情到底有多好。
項信認可甘羅的辦法,在嶺南道實施兩年,倒是有些意料之外的收獲,那些施恩的郡縣對帝國的臣服加深,百姓安居樂業。
而那些被打壓的郡縣,卻是日益困難,再是看見那些日漸繁華的郡縣,不由心里火熱,開始服從帝國在嶺南道設立的官署的命令。
雖說中途有著越國余孽和那些不開眼的百姓的阻攔搗亂,但某些深入人心的措施,百姓們是不會忘記,有些慢待,卻仍舊處于穩步緩慢上升繁榮。
甘羅這道辦法很不錯,使得項信和甘羅在政治上的互通書信,時不時有著項信或者甘羅的信息到達對方手中。
當然沒有所謂的站隊,沒有所謂的支持誰,沒有想著奪權之內的權謀策略,不過是針對嶺南道治理的問題,互通有無罷了。
有了一些基礎,那些朝臣們提出來的辦法,倒是可以慢慢實施,因而甘羅在勤政殿里面拿出當年那些官員們上的奏疏,選擇其中可行的奏疏,整理加深之后,便是傳給在南境坐鎮的元帥項信。
投桃報李,項信在嶺南道有些成就,雖然距離徹底還有異常遠的距離,可好得開頭到底是好事,自然項信在朝堂上,給甘羅請過功。
甘羅天圣十四年擔任丞相,五年來的措施手段倒是符合丞相的作為,據某些有心人分析,加上項信所請的功,怕是甘羅近些年就會封侯。
封侯拜相,乃是古來書生朝臣們都想要得到的東西,甘羅現年才是十七八歲,坐上丞相的位置多年,再是封侯。
可以在古來歷史上面留下名字,封侯拜相第一人都不為過,年紀太小,才華太高,橫壓當世,真是奇才。
嶺南道基礎矛盾有所緩化,但沖突問題仍舊層出不窮,最多現在才是走出毫厘之間的一點,想要達到江南道的水準,都需要極長的時間。
至于媲美東海沿岸的道州,怕是幾十年都得不到成果,無他,越國余孽不除,嶺南道則難以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