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出自學宮的這批官員里面,他們之所以能得到皇帝陛下的信任和倚重。
無非是他們有著最純粹的那顆為帝國為帝國百姓辦事的決心,沒有天下世家那般只為謀取利益的野心。
包括哪些朝堂上面的官員同樣如此,他們在帝國上下撈取功勞,若非是皇帝陛下念著他們好歹曾經為帝國辦過事情,否則早就把他們全部繩之以法。
至于之前被斬首的那位九卿大農令,就是因為貪腐太重,導致皇帝陛下實在是沒辦法容忍大農令,因而選擇對其出手。
當然其中還有這別樣的心思,那就是想要用大農令來震懾朝堂,不過因為后面的事情,又是放出御史臺的消息,導致大農令的震懾似乎沒有起到它應該起到的作用
對于皇帝陛下而言,雖然有些遺憾,不過卻是沒有太過,一切都是在預料之中的事情。
大農令沒有起到震懾作用,那反之證明御史臺起到的作用將是無比巨大,直接把朝堂上面那些蠅營狗茍的官員全部給拉出來。
其中很明顯的是沒有出現那些出自學宮的官員的身影,畢竟學宮的學風建設歷來極其強烈嚴苛。
若是有誰違背學宮的學風,勢必直接被學宮逐出門墻,而且現在還能高居朝堂的出自學宮的官員們,都是清正廉潔,沒有半分把柄存在的。
否則以三河世家的手段,還有那些朝堂官員對出自學宮官員的痛恨,恐怕早就痛下殺手。
對他們采取一網打盡的措施,所以凡是能夠走上朝堂金殿議事的出自學宮的官員們,都是絕對不存在任何偏頗和把柄的。
否則他們坐不穩朝堂上面的位置,同時皇帝陛下和學宮都不可能放過他們。
同時三河世家和那些深處高位的朝堂官員們,更是趁著這樣的機會,和抓著這樣的把柄對學宮出手,斷然不可能無動于衷。
說到底,兩邊在朝堂上面的爭斗漸漸有了焦灼的趨勢,要是僅僅只是趨勢還好。
可是其中的趨勢太過明顯,看起來兩邊處于焦灼的狀態,誰都抵不過誰,可是出自學宮的官員的數量明顯在慢慢的增加。
而隨著皇帝陛下旨意的出現,那些態度的明朗,被三河世家滲透的以利益為主的官員在慢慢的削弱,數量極具衰減。
倒不是皇帝陛下特意對付被三河世家滲透的朝堂官員,而是他們以利益為主,本身就站不住腳,只要皇帝陛下想要調查,自然他們都要為此付出代價。
現在的帝國不是曾經的帝國,對外戰爭的成功,讓皇帝陛下的威望到達極高的層次。
朝堂官員們再是胡鬧,都不敢太過過分,更加不敢指摘皇帝陛下,否則必定遭受白眼和疏遠。
他們最多都是朝著軍隊下手,到底他們代表的意志有著歷代皇帝的意思和真實想法。
可以說兩相權衡乃是最合適的辦法,這是帝國長久以來的平衡利弊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