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處朝堂,手里面沒有太重權柄的文臣序列來壓迫或者提醒警告軍方的高層們不過有過分的舉動,否則便是自誤。
而用身處偏遠地區的軍方高層來警告忌憚提點朝堂官員,讓他們時刻有種戰戰兢兢,只能庇護在皇帝陛下皇權之下的緊迫感。
沒辦法,那些軍方高層手握軍權,要是兩者真的有了什么沖突,皇帝陛下首先安撫的肯定是軍方高層。
到底那些軍方高層手里面有著軍隊實權,比起咸陽朝堂這些只會上書彈劾,或是偶爾處理些案件的官員們有著太暴力的一面。
要是平衡不過,軍方真的暴起的話,提兵來到都城咸陽,哪那些上書彈劾的官員們必定遭受滅頂之災,身死道消都是簡單的。
兩者都有恃寵生嬌的部分,兩者都有彼此忌憚的東西,這樣長久的處于平衡方是歷代皇帝陛下想要看見的東西。
但是幾百年來,隨著三河世家對帝國朝堂的滲透,導致帝國朝堂上面的官員越來越以利益為主,不再顧及帝國利益。
讓身處勤政殿的皇帝陛下很是不滿,同時想要打壓三河世家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
首先需要解決被三河世家滲透的朝堂,但是朝堂上面的這些官員實在太過密集。
他們還有著歷代帝國皇帝陛下賦予他們的平衡的帝國的重要責任,皇權和軍權之間的平衡點,稍有偏頗都是無法做到平衡。
對此前面幾代皇帝都是有些頭疼,直到玄宗皇帝繼位帝國皇帝之后,方是選出學宮當中學子出仕的想法,且大力扶持。
很明顯的是,太常卿仝致遠在玄宗皇帝陛下時期以最迅速的路程到達九卿之首太常卿的位置,并不是簡簡單單的有能力。
玄宗皇帝陛下想要讓帝國學宮里面的學子們看見,帝國對于學宮學生的看好和信任,讓他們放心大膽出將入相。
太常卿仝致遠,帝國太尉項信,以及帝**神李立青都算是出自學宮的一面朝堂標桿。
在玄宗皇帝之前,不是沒有學宮的學生出將入相,只是那樣的比例太過微乎其微,再是加上冗官制度的強盛,使得學宮學生入仕,顯得特別微弱。
要是依照玄宗皇帝的想法,以學宮的學生代替被三河世家滲透的官員家族,以之前的那種速度,不知道要幾百年的時間。
隨著太常卿仝致遠的名揚世間,再是加上帝國在科舉上面對學宮學生的優待,都是保持著學宮學生出將入相最大的熱情。
再是加上他們這些本身出自學宮的官員,等到日后延續后代,必然選擇讓他們的后代進入學宮學習,這樣往復之間,則是建立更加龐大的代替數據。
自玄宗皇帝之后,歷經兩朝的時間,先帝仁宗皇帝在位時期,可謂全力扶持學宮學生的出將入相,提拔起來李立青和項信這兩位帝國元帥。
放出來的信號極其明顯,那就是對學宮學生出將入相不是虛言,不僅僅是朝堂,學宮學生同樣可以去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