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孝廉之舉,是由郡國按時向中央保薦當地的人才。薦舉為主,考試為輔,是兩漢察舉制的基本特點。
東漢時,詔舉由特舉變為歲舉,又稱茂材之舉,已經有些科舉的味道了。
選舉的標準有四:即德行高超,經明行修,明曉法律和剛毅多略。
每年由光祿勛、御史、司隸校尉及各州剌史等實責官員推舉。
推行薦舉、察舉等方法的結果是,加快了門閥制度的發展,到東漢末年,已經達到了一個極致。
大量士族世家的出現,與外戚、宦官形成東漢時期的三大勢力,基本上壟斷了國家的政治。
那些寒門士子,基本沒有了出頭之日,就算是滿腹經綸,也難以被舉薦為官,只能充當士族官員的幕僚。
加之土地兼并現象日益嚴重,民不聊生。
古代社會,底層人民皆期希望于宗教信仰,張角趁此機會利用宗教收納了大批信徒,發動了黃巾起義,加速了東漢的衰亡。
漢代太學培養目標和教育內容,主要為皇權政治服務,道德教育居于首位。
漢代的學校教育,分為官學和私學兩種。漢代的官學分中央官學和地方官學兩大類。
中央官學主要是太學,另外還有一些特殊性質的學校。
所謂地方官學,就是郡國學校。當時的地方學校分四級:郡國是學,縣、道、邑、侯國是校,鄉是庠,聚是序。學、校大約相當于后世的中學教育,庠、序則近似小學。
漢朝后期的私學比官學發達。這是因為寒門士子通過正規的學習途徑,已經無法被舉薦為官,哪怕是給士族充當幕僚,也要經過名師的提點以后才有可能進入。
有一些經師大儒,自立精舍精盧,開班收徒。私學的教學形式,主要分“及門教學”和“著錄弟子”兩種情形。
所謂“及門教學”,主要是指學生登門受業,直接聽取教師的講授,諸葛亮、龐統等,在鹿門書院,都屬于“及門教學”。
所謂“著錄弟子”,主要是指學生在高師門下錄其名,而不去登門受業,近似現代流行的學歷教育,公孫瓚師從盧植,就屬于“著錄弟子”之列。
馬謖考進鹿門書院,是正經的“及門教學”,是要住在鹿門書院,攻讀整整一年的時間,然后才可以回到家里繼續攻讀。
在古代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說法,一年以后,雖然鹿門書院的學生要離開書院,主要是因為住處不夠,學生還是需要定期過來,交上自己的文章策論,請老師指點,還可以聽課和請益。
不足十五歲的少年,父母自然不放心單獨出門求學,好在有又兄長馬良,常駐襄陽求學,有他的陪同到了書院,并安排好了住宿事宜。
鹿門書院書院分東壁、西園兩院,只有精舍三十余間間。廳閣樓堂之間浚池壘山、栽花植木,環境非常優美。
鹿門書院的“及門教學”非常之難,每年招收的學生只有十余名,但“著錄弟子”還是不少的。
荊州的一些世家大族的子弟,學問夠不上進入鹿門書院的標準,但只要上繳一定費用,就可以成為書院的著錄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