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懿在雒城被張飛和趙云聯手擊敗以后,順勢脫離戰場,為了脫離險境,他并沒有想著再回雒城,直接跑到了綿竹。
雖然這次戰敗純屬意外,剛開始還相當順利,困住了張飛,但趙云這個變數的出現,是張任也意想不到的,并不能怪罪他們。
在吳懿和張任看來,這是天意如此,老天都在幫劉備,吳懿認為劉璋敗亡已成定局,這才斷然離開雒城。
但怎么說也是一場敗績,雖然現在正是用人之際,吳懿手上還有數千精兵,倒不怕劉璋懲罰自己。
但如果要是回到成都,在劉璋的眼皮子底下,吳懿要想繼續擁兵自重,就有點困難了。
因此,吳懿已經定計,不能給劉璋解除自己兵權的機會,他需要一個合適的理由,繼續領兵在外。
他并沒有回成都的打算,退到綿竹以后,用雷霆手段從綿竹守將手中接過了城防,如臨大敵,緊閉四門,做出一幅嚴防死守的姿態。
然后,吳懿馬上給劉璋上書,匯報了這次戰敗的經過,雖然述說的基本是事實,但也擺明了這次戰敗是張任的責任,自己因為被趙云截斷了歸路,不得已才退守綿竹。
推卸責任當然不是吳懿的主要目的,他主要是向劉璋推銷自己的新計劃:
“在綿竹拉起第二道防線,把綿竹作為拱衛成都的最后屏障。”
劉璋接到吳懿的軍報,因為劉循也已經逃回成都,知道吳懿所言不虛,并沒有怪罪他的意思。
正不知如何安排這支敗兵,接到吳懿上報的堅守綿竹的計劃,劉璋馬上召集手下諸將討論,大家都同意吳懿的見解。
但在派遣援兵前往綿陽和雒城的問題上,劉璋也有些為難。
雖然西川軍馬加起來有數十萬之多,但大部分都掌握在世家大族的手里,他們要為家族的前途著想,自然不會全力支持劉璋。
劉璋與劉備開戰以后,發出了集結兵力的命令,但派兵前來成都的郡守,還不到一半。
而且派來的那些軍隊,大多是烏合之眾,守城還能派上用途,如果是在城外野戰,真的是不堪一擊。
劉璋集結了十萬左右的兵力,防守成都倒是綽綽有余,但要是派到城外去,就有些強人所難了!
后來好不容易派出了兩萬援軍,綿陽和雒城各得一萬。
派往雒城的援兵,由張翼和卓膺領兵,是以張家和卓家的精銳私兵為骨干,戰斗力不弱。
但派給吳懿的援軍,并沒有人愿意領兵,并不是什么精兵強將,但吳懿反而放下心來。
因為在他看來,軍隊的戰斗力還在其次,能夠保住自己的兵權,才是最重要的。
吳懿擁兵兩萬,安心在綿竹布防,整個綿竹城看起來像是銅墻鐵壁,但綿竹的各大世家,卻是各有心思,做好了兩頭討好的準備。
馬謖在綿竹安頓下來以后,知道這里是劉備進軍成都最后的險阻,本來是準備聯絡一些世家大族,在劉備攻城的時候里應外合,打破綿竹。
經過馬劍和手下商人的牽線,馬謖很快就聯絡到了十幾個中小家族,他們都愿意起兵響應,能夠集結的私兵超過千人以上,如果在雙方交戰之時突然發難,打開城門的可能性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