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可不敢輕易和劉備開啟戰爭,那可不是短時間能夠分出勝負的,他也耗不起,就對眾人說道:
“士卒遠涉勞苦,且宜存恤。”遂按兵不動。
張遼雖然在逍遙津大勝孫權,但自身也折損了不少兵馬,反而陷入防守兵力不足的窘迫境地。
而孫權敗退以后,并沒有撤兵,而是在濡須整軍,看樣子心有不甘,想要興兵報仇。
張遼恐合淝兵少,難以抵敵孫權的反撲,急請薛悌星夜往漢中,報知曹操,求請救兵。
曹操得到張遼得勝的消息,放下心來,覺得親征一趟不容易,不進取西川實在于心不甘,就召集眾人商議,問道:
“張遼在逍遙津大勝孫權,東南暫時無憂,此時可攻取西川否?”
眾將意見不一,但都沒有拿出一個可行的方案,而一個月前提議自己進攻西川的司馬懿和劉曄,都沉默不語。
于是,曹操點名問道:
“子揚,你認為如何?”
劉曄從內心不愿意曹操此時進攻立足未穩的劉備,而且事實上曹操也已經錯過戰機,就站起來說道:
“丞相平定漢中一月有余,而劉備早已從荊州返回西川,做好了開戰的準備,已經不是開戰的好時機。江東孫權雖然敗了一陣,但因為張遼兵少,損失并不是很大,必不肯就此罷休,不如撤兵前去救合淝之急,如果孫權軍真的是那么不勘,可乘勢攻取江南。”
曹操覺得劉曄講的很有道理,就留夏侯淵守漢中的定軍山隘口,留張郃守蒙頭巖等隘口。
其余數十萬軍兵,盡皆拔寨而起,殺奔濡須塢而去。
……
……
孫權在合肥又一次敗北,這面子上無論如何也丟不起,自然不能就此回軍,就在濡須口收拾軍馬,并增加軍馬,想要再次進攻合肥。
孫權的援兵剛到,就收到探子的急報,曹操自漢中領兵數十萬前來救合淝。
這次孫權不敢擅作主張,與謀士們計議,決定先撥董襲、徐盛二人領五十只大船,在濡須口埋伏;令陳武帶領一千人馬,往來在江岸巡哨。
張昭雖然不是上戰場的武將,但也深通兵法,他看到江東軍卒因為上次的敗績而士氣不高,恐怕難以抵擋曹操的大軍,就向孫權獻計道:
“今曹操數十萬大軍前來,可謂敵眾我寡,曹操遠來,必須先挫其銳氣,方可守住濡須不失。”
孫權也知道最近的士氣低迷,就問帳下眾將道:
“曹操遠來,誰敢當先破敵,以挫其銳氣?”
凌統上次為了救助孫權,本部的一千兵馬幾乎損失殆盡,急于立功報仇,第一個站起來請戰道:
“某愿往。”
孫權知道凌統文武雙全,對他能夠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還是非常滿意,就問道:
“公績要去,自然可行,你需要帶多少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