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華梅小學畢業,又是殘疾人,做不了重體力活,有時間也在家里教蒹葭認字寫字。
一個暑假過后,蒹葭已經認識了二三百個字,會背七八首唐詩,也可以從一數到一百,準確掌握五以內的加減法,被東灣村的鄉親們視作神童。
高母來看過孫女兩次,很滿意。
秋季開學不久,又是秋收工作開始。
趙成海終于一咬牙,賣掉了家里的老水牛。因為家里的拖拉機,已經可以完全取代老水牛的所有工作了,留著耕牛毫無用處。
也就在這一年,隔壁的王響和趙成全,都買了拖拉機。
東灣一二三四組,目前的拖拉機數量,已經超過了十臺以上。
延續了幾千年的牛耕技術,似乎即將被終結。
牛耕技術被淘汰,也打破了鄉村幾千年不變的生態。
賣了耕牛,自然就不需要稻草了。稻草是耕牛的糧食,現在沒了耕牛,還要稻草干嘛?留著燒鍋煮飯嗎?
鄉下人都知道,稻草不是燒鍋煮飯的好材料。
因為稻草不耐燒,灰燼卻很多。而且村子里許多家都有沼氣池,提供了足夠的燃料,根本就不需要這些稻草。
于是,這些稻草被就近付之一炬。
東灣村第一個焚燒秸稈的,是振華。那是幾年前,振華的賭氣行為;
第二個燒秸稈的,是劉志高。
高三爺將稻谷打干凈以后,把場上的稻草全部送在路邊的一塊空田里,點起了熊熊大火!
振華去看高三爺放火,笑道:“高三爺,古人說糧草糧草,陳草如陳糧,你怎么把稻草給燒了?這也太不會過日子了吧?”
高三爺大笑:“我家去年的稻草,還在打谷場下面堆著,今年的稻草實在堆不了了,不燒了怎么辦?你知道過日子,干脆把我家的稻草挑回去吧,我不要。”
振華笑道:“我挑不動,回家讓我老爹來挑,他老人家識寶,一定很高興。”
高三爺知道振華的意思,大笑:“當心你老爹又拿扁擔揍你!”
振華嘿嘿一笑,真的回家找老爹去了。
趙成海正在打谷場上揚場,嘿吆嘿吆地喊著號子。
振華走過去,笑道:“爹,我來揚場吧。”
趙成海繼續揚場,說道:“不多了,不用你換手。”
“不不不,我來揚場。”振華搶過老爹的木锨,指著村前沖天而起的火光,笑道:“爹,高三爺在家里燒稻草,我看很可惜的。要不,你帶著扁擔繩子,去把高三爺家的稻草挑回來吧?”
趙成海缺乏幽幽默細胞,不知道兒子的意思,皺眉道:“我家里有稻草,要他家的干嘛?”
振華一本正經地說道:“幾年前,老爹不是拿著扁擔教育我,說我不該燒了六谷秸稈嗎?現在我和高三爺說好了,用他家的稻草,來還你當年的六谷秸稈……”
“原來你個狗東西是來報仇的!”
趙成海這才明白兒子拿自己開涮,彎腰拾起地上的大掃把,追著兒子就打。
振華丟了木锨,掉頭就跑。
隔壁打谷場的王響和趙成全都哈哈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