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的來說,原始宗教其實和陽神世界的宗派差不多,尤其是更多的類似于四方異族的那些大教。
陽神世界所謂的六大圣地,除了太上道和大禪寺之外,其他四大圣地對應的都是各方異族,而大禪寺還被中原王朝大乾帝國滅掉了,太上道和大乾帝國也是死對頭。
這也是和華夏歷史比較類似的,不管是中原農耕文明發展的特點還是什么,皇權雖然有的時候通過一些神神叨叨的手段控制百姓,從本質上來說,還是皇權至上的體制,所謂君權神授之類的,如果真的哪個宗派跑過來說他們家祭祀的神就是那位君王頂頭上的神,皇帝弄死他的概率很大。
而四夷若是雄主出事,掌控部落權勢也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即便是如此,神權祭祀的權威也是多少能夠制衡的,更不用說一些其他的階段,神權和君權直接分割的沒有那么明確。
其實說起來的話,中原帝國在這方面的超脫性可以追溯到姜文煥他們那變主世界的時期,紂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因為受到神權的限制難以施為,為了對抗巫師勢力的權威,才有了姬發在牧野戰場上列出來的所謂不積極祭祀,任用身份低賤的人之類的。
廢除部分祭祀本質上就是限制了神權的影響力,而任用平民之類更是為了和那些巫師抗衡。
所以紂王的失敗,在一定程度上是屬于被內外夾攻之下的結果。
扯遠了!
說回五斗米道教。
從基本配置上來說,作者估計整體大勢是仿造陽神的情況設置的。
這個大勢不是說歷史大勢,而是說這類中央帝國,四夷諸國,各大圣地宗派,各大世家之類的設定。
當然,這類設置在很多地方都能夠見到,儒道世界背景板是十國并列,所以相似度自然是和陽神世界的設定更相似一些。
區別則是力量層次了,估計這也是作者沒辦法的事情了。
單純以陽神體系的力量來說,怎么安排漢室,諸侯,世家,宗派,異族之類的力量層次都無所謂,但是偏偏這里還多了一個儒道的修煉體系。
漢末諸多大儒套到儒道修煉體系里面,不要說什么大儒境界了,半圣級的都不是沒有,這種情況下,武道仙道自然也不得不跟上來了,否則沒法平衡啊。
如何評判儒道的境界,一般低級的那些先不說,頂級層次一個比較簡單的標準就是文廟。
按照儒道世界的定位,文廟七十二子大多數應該是在大儒之上的吧,說是半圣也沒太大的問題,那么都有哪些呢?
馬融盧植鄭玄服虔賈逵杜子春范寗杜預王肅王弼
馬融應該是老輩了,在這種變異后的世界不知道能不能熬到百多歲,而后面的那些也算是三國時期的人物了,這個階段還沒徹底發育起來,就和名將們類似。
即便是如此,也有盧植,鄭玄等人能夠坐鎮漢室了,更不用說還有眾多沒有提名進去的大儒們。
再者說,儒道修煉體系也不僅僅是儒家,諸子百家也都在列,和文廟對應的武廟也是類似的象征了兵家境界高深的大佬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