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十三郎沉默很久后說道“可是這些人本來就是不需要死的。”
“陛下的事業需要他們死,他們就必須死。”范閑從大青石上站起身來,“連你師父都沒能阻止得了他,你就應該明白我的壓力。”
范閑拍了拍臀后的沙子,瞇眼看著一望無垠的大海,說道“有時候我發現自己都快高大全了。”
“什么叫高大全”
“一種非人的形容。”范閑聳了聳肩,“但細細回想,我不是高大全,我只是愿意這樣做而已,我不會為了某種理想,某種精神需要而去殉道,比如像那位辜先生一樣自焚,我是一個會逃跑而且擅于逃跑的人。”
然后他轉過身來,看著十三郎平靜說道“那與四顧劍在屋內靜談,談的內容你也應該聽見了,關于霸道真氣,你有沒有什么體悟”
最近幾章寫的很糾結,本來依我的性子,東夷城這邊是要細寫的,比如那位辜先生什么,都是可以做文章出彩的角色和場景,但知道不是所有人都愛看這一段,而且寫著確實也有些浮,不知為何,所以情節的速度都快了一些,希望大家能習慣。然后我準備發瘋,因為好像不發瘋就提不起神,寫下面那段發瘋的內容,呃未完待續,如欲知后事如何,請登陸,章節更多,支持作者,閱讀
慶國方面派過來的一萬駐軍,自然不可能全部安排在東夷城四周,雖然這座城池乃是天下第一大城,供應一萬名軍人的后勤營帳,并不是件太難的事情。但由于一些難以道清言明的緣故,本來應該在五天就修整一新的軍營,直至今日還沒有做完收尾的工作,所以有一部分的慶軍,只是暫時駐扎在臨時營地里。
最后留在東夷城方面的共計五千六百余人,而其余的人則是分駐到了各諸侯小國之中,以為彈壓,以為震懾。
當天晚上,出席完大宴的大皇子沒有急著去休息,而是對范閑輕輕地揮了揮手,二人閃入了一間安靜的書房之中。
大皇子沉默片刻,終究還是先從懷里拿出了一封書信。范閑眼光一瞥,便瞥見這封信的制式,正準備往下跪倒,迎接陛下密旨,不料卻被大皇子拉住了。
“就我們兩個人,何必讓膝蓋受罪。”大皇子輕輕地搖了搖頭。
范閑微怔,旋即緩緩笑了起來,也就不再行大禮,從他的手中接過這封陛下的密旨,拆開封開,細細地看了一遍,然后陷入了沉思之中,許久都沒有開口說話。
“我先回京,然后你在這里替我三個月。”信中皇帝陛下的語氣很溫和,還有一種掩之不住地對范閑的欣賞之心,范閑的心情很放松,語氣也就很放松,對大皇子說道“這個安排倒是行的通,問題是將來你再回京,我再來接你,難道我們兩個人就要永遠在東夷城出外差”
要盡量波瀾不驚地征服東夷城,讓南慶的國力財力軍力受到的損耗越少越好,大皇子以及范閑,這兩個皇帝陛下有東夷血脈的兒子,毫無疑問是最佳的選擇。
雖然一個月前開廬儀式中,四顧劍的那封遺書一個勁兒地把范閑往東夷人的路上拉,針指帝心,但是皇帝陛下是個大智慧之人,怎能不理解這一點,他反而順勢而為,改變了當初的想法,真的派大皇子帶著慶軍前來進駐。
不論是大皇子還是范閑,都有一半的東夷人血統,這一點對于征服東夷民心來說,是無上的利器,至少那些被征服的人們,每每想到壓在自己頭上的慶國權貴,也算半個東夷人,心情想必會好過很多。
尤其是大皇子,他是正牌皇子,他的生母身世天下皆知,由他駐在東夷城,也可以代表南慶與東夷之間的血脈交融,真正要征服一片疆土,血統的混雜交融,毫無疑問是最有力的一件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