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小冊子是京都叛亂之后,禮部與內廷合力統計的大東山方面殉國名單目錄。賀宗緯統管都察院,又有陛下信任,在很久以前,就把這個目錄弄到手里來了,而且在這間安靜的書房里,不知道看了多少遍。
第三頁,第四十二頁的皺舊程度最深,看來也是他翻的最多的地方。在這兩頁前后分別是殉國的一百名虎衛籍貫名目以及監察院在東山路殉職的人員,上面有兩個名字十分顯眼。
一個是高達,一個是王啟年。
不論是這個小冊子,禮部最后的封單,監察院的請功報告,以及至內廷的最后核準,都已經判定了這兩個人的死亡。
然而賀宗緯不信,從很久以前,他都不相信這兩個人已經死了,哪怕事后他確認了大東山上收攏的尸首,確實有這兩個人,但他依然不信,因為這種手段,監察院很容易便能做到。
還是那句話,賀宗緯比皇帝陛下更了解范閑。讓他產生這個懷疑,是因為這幾年來的一些小細節。首先高達和王啟年是范閑的絕對心腹親信,不應該這樣默然無聞地死去,在陛下眼中看來。這都是兩個不起眼的小人物,但在賀宗緯看來,這兩個人有他自己的重要性。
其次,他這幾年一直在暗中盯著范閑,注視著其人的一舉一動,包括前幾天范閑帶著范若若以及監察院的官員前去祭陵,事后不久,他也知道了風聲,還曾經親自去查探過一趟。
和這幾年中一樣,范閑前去祭園,仍然只是那般清淡,最關鍵的是,那兩座寫著王啟年和高達名字的墳墓前,范閑并沒有刻意停駐,燒些紙錢。
范閑是個極其護短,對屬下極為照拂的官員,尤其是像這種死去的心腹,按道理來講,不應該只獲得這樣的待遇。
最后令賀宗緯下定決心,判定這兩個人沒有死的理由,則是另外一個小細節。當他動疑之后,開始動用都察院的力量,暗中旁觀撫恤放發一聲。高達一生未有娶妻生子,他死后自然一了百了,但是堂堂監察院駐北齊總頭目王啟年,則有妻有女有家有室之人,可是監察院每年的撫恤發是發了,但是從來沒有人知道究竟是誰領走了。
而最關鍵的是,王啟年死后,他的一家老小據說都遷回了老家,而在王家的家鄉,卻沒有人發現這一家老小的下落。
如果王啟年真的死了,范閑肯定會負責王家的生活起居,以他的性情,斷然不可能允許王啟年的遺孀遺女在世間苦楚地流浪。
……
……
王啟年沒有死,高達自然也沒有死。而兩個沒有死的人,為什么尸首會在大東山上?為什么監察院要幫助他們隱瞞?大東山上,百名虎衛灑熱血,攔兇劍,高達身處其間,為何不死?莫非他臨陣脫逃?王啟年事前在侍在山頂陛下身旁,若他未死,為何事后不見其蹤影?莫非當陛下陷入險境時,他已經跑了?
賀宗緯緩緩闔下卷冊,唇角泛起一絲微笑,心想小范大人帶出來的厲害下屬,果然在關鍵時刻,大有范閑之風,跑的比誰都快,把自己看的比誰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