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快中午了,田小胖這才領著娃娃軍回村。活兒干了多少,大伙也不在乎,主要是這些小病號,在勞動中表現出來的主動意識,很是令人欣慰。
能不欣慰嗎,一通土豆大炮,把花鸚鵡都給從天上擊落,把娃子們都興奮壞了。
友愛是進步,憎惡也是進步啊,甚至,更能加快這些小病號的康復。
就是有點苦了花鸚鵡啊,為了這些小娃子,惡鳥它來當,壞事它來做,無私奉獻,不計名利,只是一種什么精神?
用田小胖的話來說:“它本來就是這樣的人——這樣的鳥啊,完全是本色演出。”
結果把鸚鵡的主人給氣壞了,老道一門嚷嚷著:加錢,必須給俺家的鸚鵡漲工資!
愣是跟田小胖磨嘰了一路,最后把小胖子給逼得沒招了:“這個你找俺也沒用啊,又不是俺負責發工資,你得找康復中心那邊啊。”
老道還真找去了,理由很充足。即有精神損失費,還有醫藥費——花鸚鵡的羽毛都打掉好幾根呢。
看在花鸚鵡的治療效果確實比較突出,康復中心家大業大的,也不在乎這點小錢兒,又給漲了五百塊。這樣,每個月的工資就到了一千五,比喳喳還高呢。
老道這才心滿意足,回村的時候,特意從道邊的葵花地里,掰了一個大毛嗑兒頭。
當地,把向日葵的種子不叫瓜子兒,因為很多瓜的種子都能吃,叫瓜子就混了。不叫瓜子叫啥呢,叫毛嗑兒。
這個要注意,一定要加上兒化音,這才正宗呢。不信,你把“毛嗑”和“毛嗑兒”都讀出聲試試,后者可有感覺了呢。
至于為啥叫毛嗑兒,田小胖也聽包大明白講過:說是以前東北這嘎達,不是老毛子多嗎。而老毛子又比較喜歡嗑瓜子,所以就把瓜子叫“毛嗑兒”了。
這個說法倒是挺有意思的,不過呢,老毛子到底喜不喜歡嗑瓜子,小胖子也不知道。反正呢,他二徒弟伊萬諾夫是不怎么太喜歡嗑瓜子的。
倒是當地人比較喜歡,尤其冬天農閑的時候,都喜歡裝一挎兜毛嗑兒,一來是閑嘎達牙,二來呢,冬天吃兩頓飯,這個多少也能頂點餓。
根據田小胖的觀察,毛嗑兒的說法,應該是向日葵在還沒有完全成熟的時候,大人小孩就喜歡把向日葵頭用鐮刀割下來一個,然后把圓盤表面的那些東西敲掉,再把向日葵頭掰成兩半,用手扒拉下來一粒粒的種子,嗑著吃。
這時候的瓜子,還沒完全成熟,外皮甚至都比較軟。小孩子嫌扒皮麻煩,直接塞嘴里,連皮兒都一起嚼著吃了。
而里面的瓜子仁呢,也比較軟嫩,吃起來別有一番滋味。小娃子放牛的時候,都喜歡整個向日葵頭,吃著玩。
那么為啥叫毛嗑兒呢,就是因為這時候的向日葵種子表面,因為還沒有完全成熟,所以有一層細小的絨毛,毛嘟嘟的,所以,才叫毛嗑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