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水之所以衰弱,其實在根源上就在于當時的止水土地兼并之風盛行。農為國之本,不僅是一個國家的核心經濟,同時也是封建時代一個國家的主要稅收來源。土地分配制度的不公正,會導致土地被大量兼并到少數地主手上,農業人口中的絕大部分淪為佃農。”
“土地兼并的最終結果,就是地租畸高,土地產出中的很大比例以地租形式落入地主口袋里,佃農所得僅能糊口,則一旦遇上天災**,年景不好,佃農馬上就陷入連糊口之食也掙不到的困境之中,若再加上官吏的橫征暴斂,官逼民反就是自然而然的結果。”
“然而土地兼并,卻是一個人人都明白其可怕后果,卻又無法控制和避免的走勢。”
“為何土地兼并如此的難以控制?說出來其實很簡單,經濟原因,是土地兼并無法控制的根本癥結所在。。。。。。。”
將軍府里,淺水清依舊在侃侃而談,他難得有興趣如此高談闊論,且談得不是自己最擅長的軍事,而是政治。此時,淺水清所說的正是一個封建國家最為重要的土地政策--反土地兼并政策。
土地兼并,是封建時期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避免的趨勢。
一般來說,當一個國家的農業發展到成熟階段后,土地會自然而然地集中到少數更善于經營的人手里,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規模效益,才能獲得更高的產出率。這是一種無法抵擋的趨勢,是由經濟規律所決定的。土地兼并之初,會帶來產出效率的提高、稅收的增長,對國庫歲入有利。因此很多君主在急需用錢的情況下,對這種情況總是睜只眼閉只眼,最終導致惡性循環,土地兼并現象越來越嚴重,一旦出現災年,民不聊生,國家頓陷危局之中。
此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參與兼并者,往往是開國立業的有功之人,手中既握有權力,君主也難以對其下手。一旦強行遏止,就會觸犯一大批權臣重將的利益。
土地兼并受經濟力量的驅使,反土地兼并則為政治穩定和軍事強盛所需要,兩相較勁的結果,永遠是政治與軍事占有短期優勢,經濟卻占有長期優勢。反土地兼并的工作,因此而任重而道遠,從來都不易為之。
曾經的止水,如今的驚虹,都有這種大量土地兼并之風的現象存在,同時也是導致國家貧弱的一個重要原因。
天風人在土地分配制度上歷來是有著嚴格的制度的,這與天風當初建國的方式有很大原因。當年的草原王蒼黎,為人高瞻遠矚,早早就意識到了土地兼并的危害,因此曾經嚴格律法,禁止土地兼并。
由于沒有經歷一場殘酷的戰爭就得了天下,使得當時的天風帝國能夠保持住前梁的經濟穩定,可以用大量的銀錢來派發功臣,而不必采用土地分封方式。有了一個良好的開頭,再加一以貫之的執行,這才是天風帝國能保持百年強大的根本原因。
然而這一套制度,卻是在天風人已有的國土上。
面對如今已經打下的這片遼闊區域,是繼續嚴格地遵循自耕農制度,還是將大量土地獎勵給國內重臣,天風國內就出現了完全不同的兩種聲音。
一種聲音,堅持以天風本土民眾為受益主體,實行分級管理制度,這種做法有利于得到本土民眾的最大程度支持,擁有一支核心的武裝支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