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說什么愉快教學,訓練上了強度都是辛苦的,而是在這個過程中,讓運動員的身心得到調整和放松,讓冰冷冷的跑道和訓練場,多一點不同的東西。
而關于葉欽的訓練,則是他和孫潮生兩位副總教練,以及馮舒友這位總教練,都有些耳目一新的意思。
關于中國田徑,尤其是男子田徑,于偉利之前有很清晰的認識。
在過去的一些大賽中,田徑項目很多最好成績已經達到進入奧運會或世錦賽前八名的圈子,但因為處于邊緣狀態,自信心不強。多數情況下全力以赴拼及格賽或第一輪次賽,雖然順利晉級但卻發揮殆盡,決賽或下一輪次賽時卻不能再次表現最好成績而名落孫山。
參賽能力不強一直是制約在大賽中正常發揮的瓶頸。多年以來,在大賽中往往處于一種非常吃力的“有心栽花花不開”的狀態。
比如說楊耀,說陳建,這些運動員在達到一定程度之后,水平很少能再往前進一步的。這里面除了運動員的心態之外,很大程度上,就是長久以來維持一種訓練方式導致的。
幾年,甚至十幾年,持續一種固有的訓練方式,讓身體早已經習慣了這種模式,如果不打破這樣的行為習慣,很多訓練,對于運動員就達不到刺激成長的效果。
這種方式,之前田徑隊或者一些教練也有用過,但多數時候都是到了運動員達到比較高的水平后,才會想著換點新手段來試圖做突破和提升。
但到了那個時候,身體帶來的強大習慣性,對于運動員就有點帶著賭博的意思。一旦弄不好,或許就會造成運動員水平的下滑,甚至是傷病……
“……我們這么大的國家,肯定是不缺乏人才的,像劉陽宇和葉欽這樣的新生代的出現,已經一再證明了我們在男子短跑短跨項目上大有可為,日本接力項目的崛起,也在告訴著我們,在集體的接下項目中,我們同樣能夠出成績。接下來的工作,上級領導對于我們是抱有很大期望的……于教練……”
桌面上一陣清脆的敲擊聲突然響起,打斷了于偉利近期觀察蘭迪-亨特爾訓練手段的遐想。于偉利回過神來,朝著在坐的田徑隊的二三十名教練點了點頭。
馮舒友清了清喉嚨則接著說道,“接下來還是葉欽的訓練工作,這是我們田徑隊冒出來的一匹黑馬,十七歲的年紀能夠在奧運會賽場進入前八,這放在全世界都是很難得的,你那邊要抓緊時間組建起一個成熟的工作團隊,讓中心制定的正確理念和有效的工作方法都得以貫徹下去。盡最大可能減少后顧之憂,全力以赴爭取進步。同樣,也給我們新來的蘭迪教練創造最好的工作環境和條件。”
“這事情我已經開始在著手安排,從人員上盡可能快的組建起一個圍繞葉欽的訓練工作、醫療條件和生活方面的團隊。我在這里做個保證,在接下來的幾年,一定能夠將葉欽給培養起來,讓他成為繼劉陽宇之后,我們田徑隊的另外一張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