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他們走錯的關鍵一步。
同樣的例子,還發生在他們的尼康和佳能身上。
要知道從84年開始,尼康和佳能,就已經打敗了他們主要的米國競爭對手,愛金帕爾默成為了光刻機領域的王者。
尤其是當時的尼康,更是一度占據這真個領域百分之五十的市場份額。
從光刻機制造,到芯片生產,尼康擁有一條堪稱百分百的全產業鏈條。
那時候的尼康,光靠販賣光刻機,一年都能賺上百億。
IBM,AMD,因特爾那時都是他的客戶。
可就是因為在192nm制程,向157nm制程推進的時候,日本人頑固的堅持要選址干式光刻的辦法作為下一代技術突破的方向。
并且在鏡頭和光源方面砸下了重金研究。
而對找上門求合作的林本堅提出的濕式浸潤光可發不屑一顧,最后才導致在這個領域是一敗涂地。
而這就是大局觀方面缺失,或者說對未來科學發展方向前瞻性的誤判。
由此可見,在科研領域里,領路人的重要性。
如果這個領路人選的對,那么一家企業就可能會少走很多彎路,并且真正完成彎路超車的壯舉。
可一旦要是這個科研帶頭人選錯了科研方向,那么可能造成的后果,就是不但沒有彎道超車的可能,還會一路把企業給帶進溝里。
上世紀的尼康,和本世紀的夏普,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而現在肖鋒的手里,最不缺的就是這樣的科研帶頭人。
雖然這些克隆專家,可能并不知道如何去制造一臺光刻機,但他們卻知道下一代的技術發展方向在哪里。
這遠比那些在迷茫中摸索的企業,要強得多,會避免很多的風險。
而也正是因為尼康和佳能的墮落,就給了肖鋒挖墻腳的機會。
要知道以前,想要從尼康和佳能這樣的企業,挖那些技術專家過來,那可是相當困難的。
因為首先日本企業,就有終身雇傭制的習慣。
其次就是這些技術專家,或多或少都不太看得起華國企業,也不愿意幫助華國企業。
就算愿意加盟華國企業,恐怕也要給他們高出現在幾倍的薪水才行。
即便是這樣,也不敢保證能一定可以挖到人。
可是現在情況不一樣了,本來尼康和佳能的日子就不好過。
在加上大流行病,又重創了日本經濟,現在日本的企業,除了豐田本田這樣的標桿企業。
還有那些維系國計民生,比如食品,醫藥類的企業。
其他的企業,都已經開始想方設法的裁員了。
就比如尼康,他們就已經開始變著法的裁員了。
而首選動刀對象,就是那些在企業年資超過二十年的老員工。
因為日本人非常講究論資排輩,所以一家企業里,年資越久的員工,往往薪資也就越高。
而且這樣的員工,還意味著企業要付給他超高的養老金。
所以企業在開掉這些員工的時候,都會想方設法的逼迫員工自己辭職,而并不是會主動辭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