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既可以單打獨斗,也可以找一些興趣愛好相同的人來一起組隊。
而一旦他們的研究有了眉目,就可以向公司申請立項。
上交到評審委員會哪里,如果過關的話,那么就會得到公司的資金和技術方面的支持。
甚至如果他們的研究成果價值巨大的話,還能獲得公司更大的資源傾斜。
這就是肖鋒和何小君后來商量的管理方法。
在他們倆看來,這樣的方式,用來管理那些研發人員,肯定能夠最大化的激發那些研發人員的工作熱情。
其實他們倆都堅信,咱們華國的科研人員腦袋瓜子一點都不笨。
什么沒有創意,缺乏創新精神,那也只是那些心懷叵測的外國佬,為了建設心里優勢,給咱們貼上的標簽。
確實咱們華國人,在近現代的創新領域,確實是比外國落后。
其實這也主要是因為前期,咱們落下的基礎比較多。
而近些年來,咱們已經在技術科學知識上面追趕上來了。
而現在咱們缺乏的其實就是合理的科學創新體系。
就比如以前,咱們就算掌握了數理化方面的知識。
可是怎么憑借手里這些知識去創新,卻設計實驗推進的方案,這方面咱們一直是比較弱勢的。
可是近四十年來,隨著咱們和國外交流的越來越多,尤其是學術方面的交流。
咱們已經充分學習,并且掌握了一定的現代科學研發的體系設計。
現在咱們要做的就是,把那些研發的體系和理念,給帶到國內,并且實施開來。
而現在肖鋒和何小君要做的就是解放研發人員的工作熱情,和創新能力。
其實以前咱們國內的科研人員,就不是沒有創新能力,只是因為某些因素被束縛住了。
最早在建國之初,很多科學大咖,因為愛國熱情,紛紛從海外回到國內。
當時一窮二白的情況下,他們都能夠造出原子彈,并且在國內創建了無數的學科和奇跡。
而到了現在,肖鋒堅信,咱們的科研人員也一樣能夠創造奇跡。
以前國內科研最大的一個弊病就是,科研的獎懲機制,和分配機制不太明朗。
這就大大的削弱了科研人員靠研發的熱情。
比如某公司的員工,創新研發出了某種新的東西,經濟效益非常大。
可公司卻會說,這是在我們公司工作時候研發出來的,所以成果是屬于我們公司的。
至于發明人,稍微給那么一點獎勵也就算了。
這樣一來,研發人員勢必會心里大大的不平衡。
長此以往,勢必會研發人員的工作熱情和意愿就會下降。
而反觀米國公司在這方面是從來都不會吝惜巨額獎勵的,換句話說人家是把“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這句話不但分析透了,也執行的非常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