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米國人的潛艇,都使用的是水滴形的單殼體了。
咱們使用的還是雙殼體!
而且人家使用的都是水滴形的設計,而咱們的使用的還是龜背型設計。
雖然雙殼體比起單殼體,在浮力方面又那么一點點的強處,可實際上在內部裝載量,以及機動性,和噪音方面,那差的都遠了去了。
咱們的雙殼體,龜背造型,其實也是仿毛熊的設計。
沒辦法,誰讓咱們的潛艇設計體系,就是從毛熊那邊得來的呢。
可人家毛熊之所以采用這樣的設計,雖然是因為動力系統差,但人家可以采用加大艇身的理念,來弱化自己的缺點。
人家的體量大啊,從四萬多噸的臺風級,到現在小兩萬噸的北風之神,哪個拿出來不是大家伙?
按照毛熊家大業大的尿性,人家可真是不計成本的給你堆料。
鈦合金艇殼什么的,那都不在話下,這樣的潛艇,咱們可造不起。
就算能造出來,咱們也養不起,這不符合咱們海軍的一貫調性。
所以近些年來,咱們也一直在想走西方的路子。
而馬院士在這方面則是一個排頭兵,尤其是在泵推理念方面。
其實說起泵推,這玩意英國人,法國人和米國人,早在上世紀就應用在他們的潛艇上了。
不過一直沒有大面積推廣,因為他們使用的是有軸泵推技術。
說白了,和以前的潛艇比起來,就是在潛艇后面的螺旋槳的外圍裝了一個整流罩。
這樣就大大降低了螺旋槳攪動氣流,引發的噪音。
以現在的潛艇技術而言,現在潛艇最大的噪音來源,其實就是潛艇后面螺旋槳在轉動的時候,帶起的氣流。
當這些氣流在潛艇遠離之后,會變成氣泡,這些氣泡上升和破裂的時候帶來的噪音,就是潛艇最討厭的。
而英國人在螺旋槳上面罩了一個罩子之后,發現這樣能有效地降低噪音,然后就分享給了法國人。
后來米國人也在自己的海狼和弗吉尼亞上試了試,確實能有效降低噪音,不過后來他們卻并沒有大面積推廣。
因為這技術,在他們看來有些雞肋。
因為對于常規潛艇而言,如果使用這種技術,就要大量的使用永磁電機,這首先會大大增加成本。
而來使用永磁電機在海里工作,要面臨密封腐蝕等一系列要解決的難題,這里面的投入非常大。
而且這有軸泵推,不管怎么做,都不能消除傳動軸轉動的噪音,其實有點脫褲子放屁之嫌。
而且使用這種技術,對于潛艇的動力提升并不是很大。
普通常規潛艇,在水下的速度,也就是七到八節,用了這技術之后也沒快到哪里去。
所以如果使用這技術,出了徒增成本之外,也沒什么太牛掰的好處。
所以米國和英國也就沒有下大力氣在繼續研究。
但在這方面,一直在悄悄發力的就只有日本和咱們了。
前段時間,日本人的大鯨號,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這潛艇的最大潛深,據說能下潛到700米,這特娘的就已經很嚇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