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從另外一方面講,就算你能解決氣體腐蝕設備的問題。
可是開采這樣的氣藏,以當時的技術,如何將各種氣體分離出來,也是個大難題。
當時主要的方法就是冷凝分離法,就是不斷的將溫度降低,然后給氣體加壓。
這樣一來利用不同氣體的物理特性,在不同溫度和不同壓強下,不同氣體的沸點不同。
這些氣體就會在不同的時段,變成液體然后析出。
可是使用這種方法有一個問題,那就是需要消耗大量的電力。
因為制冷必須要用電,如果是以前使用這種方法來冷凝分離天然氣,那還好說。
畢竟分離出來的主要產物是天然氣,這玩意在市場上非常好買。
不管是工廠,電廠,還是個人用戶都喜歡燒這玩意。
所以根本就不愁賣。
至于最后奮力出來的氦氣,那就是捎帶手的事。
可是如果冷凝分離這種氣藏,你搞出來最多的物體,居然是二氧化碳。
這東西你搞那么多有個卵用?
而且現在很多工廠,最后產生的二氧化碳都用不過來呢,你還要從地下開采?
這樣一來,開采提煉的成本,和最后得到氦氣,氮氣這種昂貴資料的成本就不成正比。
所以也就沒人愿意開采這樣的氣藏了。
哪怕到現在,也沒多少人愿意去開采這樣的氣藏,因為成本太高了。
即便是秦笑天他們,也一樣不愿意。
預期開采那樣的氣藏,甚至都不如大量從國外進口LNG,然后利用閃蒸氣來提煉呢。
而這就給了肖鋒他么機會,在別人眼里看來,沒啥作用的二氧化碳。
對于他們而言,卻是一種非常有用的化學原料。
首先就是克隆專家們給出的意見,可以將這玩意和某種特定化學物質混合,可以改造成非常好的一種驅油劑。
啥意思?就是一種原油稀釋劑。
用在我國的陜甘地區的油田可以說非常有效,甚至還可以用到委國的原油開采上面。
之前就已經講過,我國西部又很多頁巖油,不過頁巖油開采并不容易。
首先就是非常分散的散布在地下不同層級的地幔里,而且原油和泥沙混合都已經變成了油泥。
我們開采的時候,通常采用壓裂法,就是用壓裂車順著鉆探出來的管道,然后利用震裂連通油藏的裂縫。
往里面灌置換物,米國人用的置換物就是水,因為人家不缺水。
可咱們卻用不起水,所以只能用另外一種泥沙砂漿,來做置換劑。
把這些置換劑通過裂縫管住到油藏里,然后把油泥擠出來,在通過管道抽上來。
這就是我們進行頁巖油開采的過程,因為要用到壓裂車,要用到特殊置換物,所以就導致我們頁巖油開采價格非常高。
成本常年都位于四十美元一桶以上,高居不下。
而克隆專家做出來的這種驅油劑,理念就和置換物完全不同。
使用這種二氧化碳加其他化學制劑,做成的置換驅油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