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他們只會一味抄襲大陰帝國的技術,比如蒸汽機,縫紉機等等。
當時的德國造可是大名鼎鼎的劣質產品,除了便宜就是一無是處。
當時英國人為了讓本國消費者能區分出哪件商品是本國造,哪件商品是德國造。
才強行讓德國進口來的商品,打上德國制造的標簽,從而就有了產品溯源的起源。
更讓英國沒想到的是,那個時代是假冒偽劣產品代名詞的德國造,會在一百多年之后,成為精良產品的代名詞。
而德國制造之所以在后面,能夠后來居上。
也完全是因為大陰帝國自己的鍋。
就比如后來他們殖民全世界,成為日不落帝國之后。
他們發現這錢也太好賺了,只要從殖民地販賣一些資源會本土和歐洲,就不愁賣。
再把本土和歐洲采購進來的工業制品,拿回到殖民地去傾銷,那錢就如同流水一般的進賬了。
這錢賺的太容易了,還搞什么研發,搞什么制造提升?
根本就沒必要嘛!
而另外一邊剛剛統一的德國,卻發現他們根本就沒資格過上和大陰帝國一樣的舒坦日子。
因為他們在海外根本就沒有那么多的殖民地。
所以俾斯麥上線之后,首先就進行了教育改革,首先實現了全民基礎義務教育。
讓小孩子必須進學校讀書,然后還開辦了多所大學。
并且因為多年在寒冬中苦熬出來的死板民族性格,他們也并不喜歡搞什么浮夸的學術論調。
他們更加講究實用。
幾乎所有的大學學科,都要與實踐像聯系。
并且創辦了最好的技工培養體系,而這才是德國制造,從假冒偽劣產品變成世界頂級工業品的關鍵。
而這套技工培養體系,在肖鋒調研了德國的發展史之后,他認為這個體系,才是我們最應該學習的東西。
雖然我們天天喊著大國工匠,可實際上我們并沒有像德國那樣完整的技工培養體系。
而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那些大工匠,說實話也就只能在國有企業的體系里存活。
如果實在私營企業的工廠內,這樣的工匠根本就活不下去…
畢竟培養這樣一個工匠,那需要花費的時間,資源可實在太多太多了。
對于那些私營企業而言,他們根本就沒有這樣的時間和精力。
而在我們國家,很多人都存在這一個思維誤區,那就是工廠里一線的工人,怎么可能比得上坐在辦公室的工程師?
那些偉大的工業發明,就應該都是那些坐在辦公室的讀書人搞出來的。
可實際上,這才是大錯特錯的理念。
事實上,就全世界范圍而言,真正能夠搞出工業技術創新和突破的,往往都是那些一線的工人。
或者說是那些在一線上有工作經驗的工程師搞出來的。
這也就是理論結合實踐,才能出創新的真實寫照。
而在我國,就目前的培養體系而言,我們還有很遠很遠的路要走。
先說說德國人是怎么培養工程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