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連特么的在天天吹噓什么駕駛樂趣的歐洲,也基本很少能看到手動擋的車型了。
這又是為什么?
因為不管你怎么強調駕駛樂趣,都改變不了,車子不過就是一件交通工具的終極事實!
那么既然它就是一件工具,那么人們在使用工具的時候,在本性上就會更加傾向于便利性。
也就是說,工具越簡單,越好用,就越受人們的喜歡。
所以這就是為什么自動擋會淘汰手動擋的主要原因。
而在換回到電動車設計的理念這一塊。
和老牌傳統的燃油車企不同,你比如特斯拉和那些互聯網造車新勢力。
他們從入局開始,就直接回歸了本源,直接把車子看成了是一件交通工具,或者說不過就是一個載體。
所以雖然他們也會為了讓車子開出高級感,也會去學底盤的調教。
但卻絕對不會為了什么所謂的駕駛樂趣為根本去設計一款車。
相反,為了突出自身的特點,他們反而會在設計的時候更加突出車子不過就是交通工具的特點。
那么既然是交通工具,那就要強調車子的舒適性,和便利性。
于是就有了自動駕駛技術的誕生,因為自動駕駛可以解放駕駛員的雙手,給駕乘人員都提供更大的便利。
可以大大節省駕乘者的時間,幫他們節省體力和精力。
可這卻恰恰是歐洲車企們最為抗拒的一個點。
因為他們當初打響自己的名頭,之所以能夠在汽車業界立棍,做出自己的口碑和特色,就是靠不斷強調駕駛樂趣才站穩的。
所以即便到現在,歐洲車都是性能,和駕駛樂趣的代言人。
可現在你讓他們放棄原本的人設,也去搞自動駕駛。
駕駛員都不用摸方向盤了,那還有個卵的駕駛樂趣可言?
這就相當于,你讓他們進行一次自我閹割,撕掉自己的標簽。
這是歐洲車企無論如何都不能接受的。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即便是現在的寶馬也推出了I系列的電動車。
可在廣告的時候,卻依舊在強調什么狗屁的駕駛樂趣。
這就說明,他們已經在理念上,就走火入魔了。
另外,我們可以看看他們的I系列的表現。
就說一個入門級的I3,0-100加速續航里程能夠達到‘驚人’的160公里。
就這樣一個幾把車型,居然要賣到三十萬……
尼瑪,這樣的數據,都別說BYD了,就是國內隨便一個互聯網車企都能秒殺它,甚至把它按在地上摩擦了。
說句扎心點的話,即便是國內那些做老頭樂的黑作坊的作品,加兩塊大電池都能秒殺他了。
雖然他們也有數據更好的I4,I8,等車型。
可這些車型,在數據上也就基本能做到和國內互聯網車企的車數據平行,但在價格上卻是咱們電動車和混動車的幾倍。
這樣一來,就能看出這些傳統車企在轉型方面的尷尬了。
不光是他們,奔馳也面臨著一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