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轉進到電動車和混動車型,他們的技術優勢就已經不復存在了。
可他們卻還想強調他們所謂的豪華調性,這就有點強行尬黑的意思了,只不過抹黑的是他們自己。
既然他們豪華的屬性都不復存在了,可卻還想像以前那樣靠著車標收智商稅,這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因為買這樣車的人,根本就不在乎你豪華不豪華,人家消費者只在乎你夠不夠便利,好不好用。
而這樣一來,他們打造的百年人設就要垮塌了。
買不上高價,這哪里符合奔馳的調性?
至于奧迪,呵呵,現在還在傳統燃油車上賺得樂不思蜀呢。
讓他們轉型到新能源里面?嗯,在等幾年吧!
而真正在這方面,還有一定實力,和國產車企拼一拼的也就只有日系的另外兩打車企了。
一個就是本田,另外一個就是日產了。
現在日系三巨頭,豐田基本已經是放棄治療了。
他們要堅守他們的氫能源車的主陣地,在電動和混動車領域,是不打算花錢投入了。
而本田在混動車領域,算是深耕了好幾年。
最近幾年,他們更是靠著國內很多城市對新能源車上牌的卡定,賺得盆滿缽滿。
尤其是他們CR-V的混動車型,更是買的銷量飛起。
不過也正因為這錢太好賺了,所以他們才在后續的技術投入方面有些不足。
可能也是之前沒把國內的新能源車放在眼里。
直到最近一兩年,國內的互聯網造車新勢力的入局,也并沒有驚動他們。
因為驕傲和自大,讓他們很是看不起這些車企。
甚至在他們看來,唯一能夠威脅他們地位的,也就是BYD了。
另外一家日系車企的日產,其實在混動車領域,也是有著一手自己的絕活的。
而他們的技術,其實和本田的I-MMD非常類似。
甚至在五年前,在日本國內,把豐田普銳斯從混動車銷冠位置上拉下馬的,就正是日產的一款叫NOTE的增程式電動車。
不過同樣日產也犯了一個錯誤,就是多年在混動車型的研發上沒有加大力度投入。
直到最近幾年,看到國內的新能源市場開始逐步火熱之后,他們才在今年打算把這款老掉牙的E-POWER的技術拿到國內來。
其實這款技術的本質上,和本田的I-MMD比較類似,性能也大抵相同。
不過如果他們只想靠著這套技術,在國內市場揩油的話,那將來注定是不會有他們的好果子吃。
原因很簡單,人家BYD的DM-I技術都出來了,現在只是產能不足。
一旦人家產能上來了,再把這套動力系統裝到其他車型上,那么注定在混動車領域,將會吃掉不少日系車的市場。
不過因為畢竟這些年,還是有些技術底蘊的。
所以日系兩巨頭,要說在這電動車和混動車方面的發展,那肯定還是要比歐洲車好過的。
就算是潰敗,也絕對不會像BBA和大眾那樣潰敗的那么快。
一來是他們沒有歐洲車的人設包袱,二來是因為或多或少他們都掌握著一些混動方面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