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各種鼓勵扶持政策,比如房租減免,甚至免費提供場地什么的。
這就讓創業在這里顯得很容易,只要你有想法,有技術,哪怕沒有資源,你也能在這里干起來。
只要把企業經營的小有規模,你就可以轉手賣出去。
交給更有能力,有資源的企業,或者資本來運營。
現在這種情況,已經成了一種新型創業模式。
而勸業基金領頭的情況下,現在很多中小型企業,也很容易就能融到錢。
要知道他們這樣的中小型創業企業,基本是很難對接到銀行的。
而像勸業基金這樣的大資本,他們也很難接觸到。
這時候那些外國的中小風投,在這里就能體現出用武之地了。
幾十萬,或者百十萬的投資,也就是十幾萬美元,或者歐元的項目,對他們而言那可真是小菜一碟。
而且最關鍵是,他們手里還能有一些對接到到了歐美的資源。
比如這些華國的創業項目,可能就差最后一點關鍵的技術就能成型了。
而這樣的技術,可能往往就掌握在歐美企業的手里。
而這樣的技術,在華國可能很難能找到,但是在歐美卻遍地都是。
如果這些華國小企業,去找歐美的大企業,那可能會碰到三種情況。
一種就是大企業根本都不屌你,二來就是人家會和你獅子大開口,讓你承受不起。
第三種就是,大企業突然對你感興趣,會使用各種辦法來吞掉你。
而如果有歐美的中小風投資本進入的話,那么由他們去對接那些歐美的中小型企業,收購或者轉讓技術,或者干脆技術入股,這樣就方便多了。
所以最近一段時間來,這種中小型創業企業,在歐美方的中小資本的介入下,就突然活躍了起來。
就比如很多做像多繼電器,或者是車燈芯片,又或者是LED芯片設計的中小企業,突然開始活躍起來。
這些企業的規模不是很大,一家家也許就是幾千萬,或者一兩個億的規模。
以前可能就是老板有很好的創意,但在技術上有些缺陷,而且還沒有資金。
可是最近因為可以通過那些歐美的中小型投資公司,對接到歐美的中小型企業,然后雙方展開合作。
然后這些企業,就可以依托國內的市場,迅速成長起來。
尤其是得到國外的技術,補齊了企業自身的短板之后,這些企業往往可以很快就成長起來。
也許市場規模做不到很大,幾個億,甚至十幾億就是天花板了。
可是如果這樣的企業一下多出來,幾十家甚至上百家,那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
而整個濱城的市場,也因為這些企業的存在,也一下就繁榮了起來。
而這些中小企業,很快也靠著自己的低成本,開始進軍國際市場。
靠著兔國企業自身的實力和名氣,很快就在國際市場中殺出了一片天。
而這也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尤其是對那些外國資本而言。
在國外他們想找一個中小企業投資,那不但要和大鱷們搶飯吃,還特娘的要面臨虧本的風險。
因為外國的中小企業,那規模可是以美元和歐元計算的。
一次投資,哪怕再少,也得是十幾萬,或者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美元的。
可是在濱城,這投資的規模,直接可以除以6-8的匯率,便宜了小十倍。
而獲得的回報,那可就大了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