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連最寵愛的長樂郡公主的實封都全收回了,大家也看到了皇帝削封的決心。
接下來再討論,可就沒什么擔憂了。
“皇兄弟、皇子,皆封國為親王。皇太子子,為郡王。親王之子,承嫡者為嗣王,諸子為郡公,以恩進者封郡王。襲郡王、嗣王者,封國公。”
商議許久,最后拿出了一個對太上皇李淵這一脈直系的分封之法。
“親王食邑萬戶,實封八百戶。嗣王、郡王食邑五千戶,實封三百戶。余無恩賞特旨,不給實封。”
繼公主們的食邑實封大為削減后,現在親王郡王們的也給減了。親王不過八百戶,嗣王郡王只三百戶,且如公主們一樣,封王時只給虛封,待親王、嗣王、郡王出閣開府之時,方給實封。
想要一出生就封王拿實封,以后不可能了。
當然,關鍵的還是如何削旁枝近親的那些宗室的爵,比如李神通兄弟二人皆郡王,他兒子十個也都是郡王。而李神符有七個兒子,也都是郡王。
光李神通這一家,就十九個郡王了。
李神通跟太上皇李淵是堂兄弟,同一個爺爺,算是宗室近親,但一家十九個郡王,李世民也是極不滿的。
“非皇兄弟、皇子的宗室近親旁枝,特旨可封王!”長孫無忌提出一條標準。
李世民立馬點贊。
“宗室之中,淮安王神通、江夏王道宗、河間王孝恭、襄邑王神符、長樂王幼良、義安王孝常此六王,皆于大唐開國有功,可保留郡王之爵位。”
皇帝這話,那意味著其它諸王就沒資格再稱王了。
對于那些已經封王封公的非直系宗室,房玄齡建議是特旨恩封的,最高封郡王,其嫡長子承爵郡公,其余不封。而第三代嫡長孫承爵則為縣公,其余不封。
實封可世襲!
這是降等襲爵!
至于實封,郡王可享受三百戶真封,郡王以下,無功或特旨恩賞,則無實封。
而對于如今其它未封王,也不是那六郡王子孫者,則以功論封,功高者封縣公,功少者封縣侯,未成丁者,皆不封。
宗室里李孝恭實封三百戶,他又以軍功受封一千二百戶,故總共一千二,不另疊加實封。
李神通兄弟兩個保留郡王爵位,兄弟倆十七個兒子郡王爵,皆收回。將來等兩人死后,他們的嫡長子能封為郡公,其它諸子非特旨則不封。
等第三代,則嫡長孫為縣公。
第四代,嫡曾孫降等再為縣侯,直到第五代縣伯,然后五世而斬,第六代不封。
這樣一來,原來宗室近親旁枝六十四王,便只剩下六王。
他們原來賞賜的各種數量的實封戶等,也俱按新制或削或收。
當然爵位削降之后,還有一個重要的影響,便是永業田。
按制,爵位皆有相應永業田,比如親王一萬畝,郡王五千畝,國公四千,郡公三千五。
李神通爵位不變,永業田不變,但他的十個兒子,王爵全收,因此每人原給的五千畝爵位永業田收回,若另有官職勛官,則永業田不累加,只取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