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貴族公卿也很難吃到肉,豬肉也因此視為珍品。那時每得到一頭豬,他們都要割下豬頸上的一塊肉,送給晉元帝獨享。
這塊肉百官不敢私用,于是被時人稱為禁臠。
禁臠這個詞便是來自于此,一塊豬頸肉。
“豬肉味騷,不美!”李世民不太喜歡吃豬肉。
“那是因為不懂烹飪之法,豬肉做的好,塞過天上龍肉呢。”
豬肉難吃,主要是這個時候的豬一來閹割的少,二來散養多,再加上缺少調味料、不懂烹飪之法,所以豬肉難吃就很正常了。就比如在后世之時,新西蘭的豬肉就有股子難吃的味道,原因就在于新西蘭人的豬很少閹割,二來他們還有法律保護,豬只能很人道的殺死,不能拿刀捅了放血,導致這些豬味道很差。
而后世中國人餐桌上的豬,一來品種幾經改進,二來都是閹割并欄養的,烹飪的方法也是不斷改造,自然是十分美味。
“你若能把豬肉做的賽過龍肉,朕便支持你養豬。”
對于秦瑯來說,這挺簡單的。
雖然說這時的豬大多不閹割,可也是有閹割過的,秦瑯的莊園里就有閹過的豬,還是舍養的,很肥。
他也不缺調味料,更不缺烹飪方法。
讓人去抓豬,燒水準備。
皇帝有些心不在焉。
他來問策,秦瑯也給出了對策。
無外乎擴大稅源,也就是普查人口,清理隱戶等,增加戶籍人口,增加課戶課丁數量。以及新開稅源,就是重開工商市稅,搞鹽鐵專賣。
但是這兩條對策,一個是遠水難解近渴,一個則是要觸碰很多人的利益,反對聲很高。
如何決定,這是一個難題。
秦瑯也不理會皇帝的猶豫,今天天氣不錯,挺適合殺頭豬來吃吃。
最后選了一頭嶺南豬,嶺南豬跟河東豬都是一身白,但河東豬皮厚耳朵大腳長,而嶺南豬則是皮沒那么糙,耳朵小,腿也短。
“老王,過來殺豬了。”
秦瑯沖著老王喊道,老王精神抖擻的應聲,然后去換掉了那件羊皮袍子,換上了短衣,用彎鉤挑著一籃子殺豬工具過來了。
老王多才多藝,不僅是莊上的莊頭,同時還會砌磚壘灶,又會劁豬殺豬,甚至連雞都會閹。
他有一籃子的殺豬工具,長長的彎鉤,用來鉤豬,長尖刀,捅喉嚨放血的,屠刀,剁豬骨砍排骨砍豬腳的,刮毛刀,刮毛用的·······
老王先是從籃子里取出來三根香,又在院里燒起一堆火,點起香,很認真的拜了拜!
嘴里還念念有詞,也聽不出他在念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