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窮了也知道借錢,朝廷窮了當然也可以借錢。
秦瑯的話確實沒毛病。
不過對皇帝來說,問題在于,朝廷缺的錢不是一星半點,需要的是一大筆錢,找誰借,誰能一下子拿出來這么多?
不過這個問題在秦瑯看來,不算什么問題。
朝廷啊,擁有整個天下,不說其它的,就是每年的租賦收入就是一筆不得了的資產保障了。所以朝廷要借錢,是優質債戶。在后世,哪個銀行不想給政府借點錢?
就如英國,欠了銀行不知道多少錢了,年年欠年年借,越欠越多,銀行還巴不得多借點,為何?因為數額大,利息收益穩定啊。
大唐之前是放債,朝廷給各地方衙門一筆本錢,然后讓他們拿著這個錢,找捉錢人做債務外包,由他們去放債要債,用利息做為公廨的開支。
利息還很高,月息百之八,年息幾乎就是本金一倍。
李世民還真沒想過要靠借錢來渡過財政危機,畢竟朝廷可以通過加稅、攤派啊等等方式弄錢,哪想過要借錢過日子啊。
“借錢只怕又會引的那些豪門大賈不滿,估計不會有多少人愿意借錢給朝廷的。”李世民道。
在他想來,要借錢,又是大數字,那只能找那些有錢人借,誰有錢?自然是五姓七家這種幾百年的大士族,是朝中的那些宗室勛戚們,但李世民覺得自己之前對這些人幾番打壓,估計這些人心里也不滿他,現在又要找他們借錢,只怕會被拒絕。
“陛下,咱們是借錢,又不是搶錢。那些有錢的人家,不論是宗室,還是勛戚貴族,或是士族豪強,哪家不放債收息?甚至就是皇家也一樣拿錢放債,連官府也放債的。所以放債是很劃算的。”
這就好比銀行,肯定喜歡放貸,因為有利可圖啊。
而借錢給朝廷,秦瑯覺得很穩當,不用擔心還不起,畢竟朝廷到時隨便哪劃拉一塊地或是點礦給你,都夠本加息了。
更別說,這種貸款是大額貸款啊,你放給百姓商人,一人能貸多少?
李世民擔心的是沒人肯借,秦瑯卻覺得借錢給朝廷,只賺不虧。
“陛下,臣以為可以把這次的借錢,和鹽鐵新政結合起來推出,臣有個初步的設想······”
李世民、魏征、馬周三個聽完秦瑯的一番講述,個個怔了許久。
在秦瑯看來很簡單的東西,三人卻花了很長時間消化理解。
秦瑯終于又回長安了。
其實他在鄉下也沒住多長時間,也就干了一件事情,就是把莊子邊那片水洼地改造了一下,而且還沒開春,只做了基礎改造,水塘沒正式蓄水,魚苗還沒弄來,堤坡也還沒種桑樹,岸邊的豬舍里也還沒有豬,雞鴨棚里,也都還沒有雞鴨遷過來。
一切都還沒開始,但秦瑯卻還是在年前離開了莊子,返回長安。
李世民很急,他同意了秦瑯的計劃,要求他立即回長安主持執行。
轉運司衙門,秦瑯選址在城東中門的春明門內隆慶坊,整個一坊之地全都劃給了秦瑯,這里靠近城門,離皇城也近,并且又有水渠經過,西南一坊就是東市。
當然,還有個比較重要的原因,是秦瑯覺得這里離平康坊近,這樣便于他上下班方便。
新組建的轉運司,下設了度支局、鹽鐵局、轉運局、常平局、市易局和鑄錢局六個局,秦瑯總領司務,馬周被皇帝授為轉運副使來做秦瑯的副手。
司中各局所需人手,于京城百司抽調。
為了能夠便于轉運司開展起來,皇帝還正式下詔,分天下為十五道,每道設觀察司和常平司,觀察司采訪使負責一道之監察,檢察非法,監督官吏,巡察州縣,并主持道中科舉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