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明經科這次的改革,引的許多士子不滿,尤其是那些名門士族們,特別是山東士族。山東士族最引以為傲的就是經學傳家。
每家都精通一兩經,是該經學當世最高權威,所以他們的子弟若參與明經科,是擁有強強的優勢的。
可誰知道這次朝廷公布,明經科只取三十,而進士科居然取三百。
要知道明法明書四科都每科錄取五十人。
更要命的是,知貢舉秦瑯還宣布,說明經科以后跟明法明經明醫等一樣,三年開一科,而進士科則兩年開一科。
好多明經科考生想要改報考進士科,但卻不得允許,說已經不能更改了。
于是眾多名門士族子弟,今年聚集長安,只能爭奪三十個名額,而那群庶族地主子弟,卻有三百個進士名額。
對于這些士族的不滿,其它人并沒有什么支持。
關隴貴族們以軍功起家,崇尚武功,習練弓馬,走的是以武入仕的途子,這些人家子弟多是以門蔭出身的,高級勛戚貴族子弟六七歲起就到弘文館等學館入學讀書,十二三歲進國子監,再大點就正式點名入三衛為侍官了,熬個五年八年的,通過考試就能直接授官外放,正式開啟仕途,根本用不著考什么科舉做文章。
而如山東軍事新貴們,他們更是不屑于科舉了,或者想參與也參與不了,這些人多數是豪強或地痞無賴們出身,多年打仗,也沒空顧及兒子們,又有幾家的兒子是真正讀了書的,讓他們去考,也考不上,所以他們沒興趣,也是要走門蔭入仕之路的。
也就是那些關東士族和寒門地主們想走科舉這條路,尤其是寒門地主們,沒有什么其它入仕途徑,自然只能指望科舉了。
這年頭,他們若是想通過從軍入仕,更難。
正所謂窮文富武,沒點上好的家底子,哪培養的出弓馬嫻熟,身體強健的子弟,連府兵都點不上,更別說普通人家出身的府兵,跟貴族子弟府兵就算同在軍中,立同樣的功,可最后的升賞其實都是不同的。
對于本次科考,秦瑯只是劃出了框框道道,其它的并沒有怎么過于操心,反正有褚遂良啊虞世南啊等一干考官們去操心具體考試。
他倒是把時間更多的花在了平康坊的商業改造上,天天招商收稅,整天跟錢打交道,其實挺充實的。
一個平康坊商業改造剛開始,轉運司就進項了幾十萬貫,這買賣做的,連李世民聽過后都雙眼精光四射。
李世民甚至有把鎮撫司衙門和詔獄搬出去,騰出地皮來開發賣錢的念頭了。
“看來平康坊要成長安北市了!”李世民捋著蓄起的美須笑道。
其實秦瑯還是喜歡宋朝那種城市格局,唐朝的城市格局太死板灰暗無趣了,坐牢一樣,也不利于城市經濟發展啊。
可想讓李世民在長安六街改造成商業街,看著也不太現實,所以秦瑯也只是呵呵一笑而已。
不過他還是提出,應當允許各坊在坊內發展一些工商,集中某行某業搞集中化專業化,另外也要適當允許一些民生的商業在坊內經營,比如雜貨鋪啊、菜店、絹布店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