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只是第一個豐季,若是接下來連續豐收,則糧價必然會直線下降,掉到太平年間的斗米二三十錢也是極正常的,甚至糧食產地掉到五六錢一斗都是正常。
眼下來說,種糧的收益還是較高的,因為糧價是在高位,但隨著全國統一,戰亂的減少,全國性的災害減少,糧價只會持續走低,很難再出現斗米千錢,斗米百錢這種現象了,所以秦家的莊園經濟,尤其是養殖、加工業這塊,以后收益肯定會遠遠超過種糧。
“老王啊,咱們倉里的糧食,讓碾磨房這邊趕緊加工,然后賣了。”
“賣了?現在賣?”
“現在這個價格還不錯,賣吧。”
“可····”
老王覺得應當囤糧,他認為開國以來,關中的糧價幾乎常年高位,去年又剛經歷大災,官倉和百姓家都沒什么余糧,僅一個豐收還遠遠不夠,因此糧食應當留著,萬一下半年又有災情導致糧食產量不足呢?
那時糧食豈不又要漲。
“正因官倉無糧,所以朝廷常平倉會大量收糧,價格不會跌太厲害,咱們把糧賣給常平倉,也是為朝廷出份力嘛,至于說下半年糧價漲什么的,漲跌都沒關系,反正我們又不是糧商。”
秦瑯意下是他又不靠那點糧食賺錢,現在朝廷要收糧保倉,家里的糧賣了,順應朝廷政策嘛,另一方面,如今的糧價就算跌了,也確實是比較高的,所以賣了換錢,可以繼續擴大秦家其它產業的投入。
比如再買些低洼地等,投錢進行改造,或者是擴大養殖場,增建商隊作坊等,都是可以的,從長遠來看,肯定是劃算的。
越是災荒年,存糧越多,只會風險越大越不安全,而如果年景好,那存糧多了也不會有太多利潤。
不僅僅是三原的糧,秦瑯現在擁有十余萬畝地,今年入倉的糧食,起碼是十萬石左右,他可是打算先拿出一半來賣給常平倉,然后剩下的也拿到秦家各城市的糧鋪出售。
大災之后的第一個豐年,別人都想著要存糧,秦瑯卻要逆向而行,賣糧。
承乾在一邊聽的若有所思。
他一開始認為秦瑯賣糧,是心憂國家,忠于君王,知道朝廷官倉沒糧了,所以要把自家產的新糧賣給常平倉,而不是想著囤糧待價,大大的忠君行為。
可現在聽秦瑯毫不保留的告訴他,這其實更是經濟規律的考慮,說這是利益最大化。
承乾在那暗暗算了下,按三原莊子上的這收益來看,秦瑯十萬畝地,今年夏季起碼入倉十萬石糧,以如今斗米百錢來算,秦瑯的這些田地半年的糧食收益豈不就有十萬貫?
皇太子震驚了。
在宮里的時候,時常聽于志寧等官員們說國家財政艱難,生活要檢樸云云。之前朝廷汰佛發了筆橫財,皇帝特批了二十萬給東宮,讓秦瑯掌管,承乾還覺得自己很有錢了。
想不到,人家秦瑯半年僅地里的收益就有十萬貫了,這還沒算上很賺錢的養殖業、工商業等。
秦瑯突然覺得自己很窮,而秦瑯太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