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并涼益荊揚交七個大都督府,以及十七個都督府。
洛州齊州等中原腹心的都督府全被撤消,只有荊揚兩個大都督府因其戰略地位重要而予以保留,相當于是一個區域的戰略重心。
而幽并涼交益都處于邊地,保留其大都督府地位,則是做為區域戰略要點。
剩下十七州都督府,為營州燕州代州靈州沙州廣州等沿邊之州,設為都督府,側重其軍事職能。
在重新定下這二十四個都督府后,朝廷也按之前幽州都督府邊軍的調整改進的成功經驗,也在各都督府實行邊軍鎮守改革。
朝廷也正式確立了府兵系統和邊軍系統兩大系統,總的來說,府兵是統兵系統,閑時為農戰時為兵,定期訓練。
邊軍系統,也稱為番上系統,從軍府中輪調府兵前往各邊境都督府,分駐各軍城、守捉、要塞等,也前往長安、洛陽、太原宿衛。
實際上就是一個統領訓練,一個鎮守打仗,兩套系統。
當然,皇帝的北衙禁軍不在府兵之列,這是天子親軍,他們主要負責皇帝的宮禁宿衛、京師治安等,遇戰時,也可能抽調參戰。
而皇帝也要求,輪調禁軍去邊鎮駐守,以保持禁軍的戰斗力。
“七大都督府大都督,皆親王統領,親王未到任,由大都督府長史主政。”
七大都督府,其實就相當于是七大戰區,有些類似于當年李淵關中十二道十二軍的意思。
而十七都督府,相當于是十七個方面集團軍,統領著守邊的邊軍體系。
十二衛統領幾百個衛府軍府,統領著幾十萬府兵,但兵將分離。
十二衛的中高級軍官們,平時都呆在京師,負責研究戰法之類的,十二衛衛府是交叉部署在全國,尤其是關方和關中地區,各衛府由統軍府改為名折沖府,由折沖都尉統領。
實際上就是把幾十萬衛府兵,分散在幾百個折沖府,由幾百個折沖都尉統領,分散了兵權,諸衛的大將軍們對府兵的掌握降到很低。
而另一方面,都督府體系,各都督以及邊將們,卻只統領府下當值駐守的邊軍,對于境內的折沖府的府兵,卻沒有征調指揮之權。
越王李泰,拜揚州大都督。
蜀王李恪,拜益州大都督。
燕王李佑,拜幽州大都督。
皇六弟趙王元景,改封荊王,授荊州大都督。
皇七弟魯王元昌,改封涼王,封涼州大都督。
皇九弟周王李元方,改封吳王,拜交州大都督。
皇十一弟韓王元嘉,改封晉王,拜并州大都督。
三子四弟,出任七大都督。
從這里可看出,皇帝對于大都督這個職位還是很看重的,并沒有輕授臣子。他授了三個兒子,和四個弟弟。
而老六老七后面卻沒老八,這是因為老八酆王李元亨的母親是尹德妃,當年李世民跟建成斗的厲害的時候,尹德妃可是堅決支持建成了的,沒少害李世民。
原來的三級都督府,現在改成兩級了。
七大都督全是皇弟皇子,但荊王元景也不過十歲,他那幾個弟弟也都是十歲九歲的,全是秦瑯崇賢館的學生呢,李世民的三個兒子呢,則都是八歲七歲的,要不是因為其它皇子才三兩歲,其實李世民也沒必要把大都督的位置讓給弟弟們。
可封歸封,他們年紀還小,無法上任。
因此七個大都督府,實際上都是要派長史去主持的。
李績這個并州都督,改為并州大都督府長史。宇文士及這個涼州大都督也改為涼州大都督府長史·······
秦瑯在那里喝著茶,他沒加鹽加胡椒粉,而是加了牛奶和糖,倒也別有番滋味的。
細品之下,倒也聽出來皇帝今天廷議上突然讓老杜提出這都督府改革的用意了,其實歸根到底還是人事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