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瑯看來,給這些事實割據一方的土皇帝們世封刺史之職,其實就相當于是一種變向的雙方認證體系而已。
朝廷首先需要保證的是這些邊疆蠻荒之地繼續留在中原王朝的體系之中,讓他們成為朝廷的州縣,至于是羈縻還是世封,這些其實都只是個名字不同,并不影響實質上的統治事實。
馮盎雖是漢人,其實朝廷也一直是將他視為蠻夷俚帥的,畢竟他治下統治的主體其實還是蠻夷們。
只是他們勢力的上層人物是以早年南下漢人為主而已,這就跟吐谷渾的可汗是鮮卑慕容氏,但吐谷渾的主體卻是羌人和氐人。慕容氏當年是從遼東一路西遷到了青海,后來把當地混亂的羌氐諸部打服,然后稱可汗的。
故此,在朝廷眼里,管你是馮盎還是寧長真又或是陳樹龍,這些人統統被稱為嶺南俚帥,都歸類于蠻夷首領,這跟云南昆明的爨(cuan)氏蠻一樣性質的。
比如云南東部,就分成了東爨與西爨兩部,東爨又稱為東烏蠻,具體又有暴蠻、盧鹿等諸部落。
而西爨又稱為白蠻。
烏蠻和白蠻都是拜鬼習俗,主體據說就是漢晉時的叟人,也是后世彝人的先民。
烏蠻相對落后野蠻一些,白蠻則被稱為熟蠻,與漢人接觸多,相對開放一點。
在云南的大理洱海一帶,也有諸多部落聚居,同樣也分為生蠻和熟蠻,這些部落最大的為六詔。
其中的南詔后來得唐朝扶持統一其它諸部,最終成為云南最大的勢力,甚至后來反唐,跟唐打了上百年的戰爭。
總的來說,此時的唐人,習慣把川西一帶的蠻夷稱為戎,把云南一帶的稱為蠻,把貴州一帶的稱為夷,把兩廣一帶的稱為俚或僚。
反正都是蠻夷,只是分屬幾大不同的族群,內部又有無數的部落垌寨,各有大小首領等等。
許多大部落的首領,只要他們不稱王不立國不叛亂,那么朝廷就冊封他們官職,讓他們實際統治地方。
這些人都統稱為朝廷的羈縻州,稱臣納貢卻不繳稅賦,也不入戶籍,完全自治的地方。
因此朝廷如果給這些羈縻州蠻夷刺史們,授個世封名頭,其實沒半點什么實際變化。
他們有沒有世封刺史頭銜,其實都是一樣的世代相襲的,除非是被別的部落首領搶奪攻殺,或是自己內亂。
授封他們為世封刺史,其實也就跟周天子分封時,把一些偏遠之地的蠻夷頭領們,也授封個爵位是一樣的。
羈縻刺史跟世封刺史有啥區別?
真要說區別,其實羈縻刺史權力更大,真正的完全自治,而世封刺史卻權力受到不少限制,比如人口得入戶籍,田畝得入帳,甚至得按大唐律法行事,按制收稅,收的稅還得繳三分之一入國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