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料木蘭舟揚帆而起,溯江而上。
從潯州到邕州,河道蜿蜒九百里,全程可通航大船,秦瑯的船隊在這江上逆流而上能達到三百里一天,用了三天時間,日行夜泊抵達了邕州。
而馮家的船長們說,若不是船上載著貴人,其實他們以往只需跑兩天就夠了,若是從邕州順流而下潯州只用兩天。
從邕州到廣州,嶺南人稱為郁水,全長一千六百余里,順風順水的時候,他們馮家船工只用三天,最多不超過五天。
潯州到廣州河段,也稱潯江,而從潯州到邕州河段也稱蠻江。
到了邕州,西面便是兩條支流,左溪和右溪,各有千余里。
邕州刺史李光度率官吏到碼頭迎接。
秦瑯也是頭次見到這位俚帥。
雖然李光度一身紫袍,看起來跟中原文官們沒啥區別,但卻是個不折不扣的俚帥。
不過李家跟高涼馮家瀧州陳家寧越寧家一樣,其實也都是很早以前南下的漢人士族,通過世代聯姻當地俚族首領,于是形成了勢力強大的豪強勢力。
在隋朝時,李光度的大哥李光仕是當時桂州俚人首領,在隋開皇末年,李光仕曾聚眾反隋,割據一方自立。仁壽年間,侯莫陳潁任桂州總管,都督二十七州軍事,侯莫當初對李光仕這些俚帥,采取的是如今秦瑯差不多的策略。
以安撫為主,武力威懾為輔,殺一批然后安撫一批。
他在嶺南的政策,使的蠻夷悅服,李光仕率各溪垌歸附。后來隋亡,嶺南大亂,李光仕病死,李光度接替兄長,成了當時永平郡,也就是潯州一帶數州的最大渠帥。
后來他與相鄰的始安郡李襲志聯合自保,以抵抗其它嶺南梟雄,武德五年,歸附大唐。
武德七年,寧長真馮暄談殿等叛亂,李光度時任南尹州都督,出兵討伐,戰后,論功,授邕州都督。
這次調整嶺南州縣,邕州撤去都督府,為普通刺史州,李光度也就改任邕州刺史。
雖說李家是桂州潯州一帶的俚人首領,不過他跟陳龍樹一樣,對長安朝廷還是比較恭敬的。
也沒有馮盎那么一心想著實際割據一方。
朝廷調他到邕州,他也沒拒絕,來了邕州后,任著在俚人中的影響力,跟這邊的俚帥等關系處的還不錯,在邕州還搞的有聲有色的,是個能力不輸于李襲志馮盎,卻沒有馮盎那樣野心的人。
這或許也是跟李家兄弟當年造反,后來兵敗有關。
當年侯莫總管桂州時,李光仕造反割據,后來被李光仕安撫,老實了一段時間。等侯莫走后,李家兄弟又做亂了。
于是朝廷又調派了周法尚和王世積兩員大將軍討伐,周法尚和王世積可都是名震一方的大將軍,兩人一個馳往桂州發嶺南兵,而王世積出岳州,征嶺北軍,準備會師尹州。
李光仕糾集了許多俚僚蠻子來戰,王世積的嶺北軍水土不服,一時困在衡州,而周法尚率嶺南兵獨自獨迎戰,結果李光仕三戰三敗,李光略和李光度兄弟倆皆兵敗被俘,他們留守的寨子也被破,家眷皆被俘。
周法尚當時傳令,只要蠻子來降,就放還妻子,于是成千上萬人歸降。
李光仕做困獸之斗,結果又被周法尚引誘伏擊,大潰,最后李光仕被斬殺于陣中,傳首嶺南各溪垌。
也就是那時起,李光度和李光略兄弟倆再次臣服于朝廷,此后接受朝廷官職,統領溪垌俚眾,再不敢跟中原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