儂存信才六歲,但他畢竟是金雞垌前垌主的兒子。如今又有阿儂夫人得秦瑯支持,他做縣令,還得了子爵,當然沒有人反對。
秦瑯要搞什么文武兩套官分立,讓阿儂夫人來做鄉團校尉,讓各寨抽丁編出一千人的鄉團,輪番當值,閑時訓練,大家也沒意見。
阿儂夫人當校尉,可下面的旅帥、隊正等,不也還是各家的人當。誰家出十人,那這火長自然是他家的,出五十人,那隊正是他家的,出一百,那旅帥是他家的。
······
原來的溪垌寨子,現在改成了鄉里,垌主寨主們變成了鄉長里正,主垌的垌主成了縣令,長老們成了縣丞縣尉等,這些變化,蠻子們覺得只是這位衛國公按中原的那一套給他們改個名,不實際影響他們什么。
真正說影響的,還是因為先前兵敗后,以后得向秦瑯納三分之一的稅賦,不過這稅不是什么人頭稅,而是按田來攤,攤下來的兩稅錢糧,倒并不是很多,而秦瑯還只要三分之一,因此倒也不算什么了。
當然,他們也清楚,這事情或許沒這么簡單。
果然,秦瑯在授官之后,提出了要求。
“先前存信跟著我身邊,對于中原漢家文化很是向往仰慕,想要讀書,我覺得這是好事啊,因此我呢,打算在門縣設立一所縣學,選派先生教授,招收學生弟子,教授華夏文化。”
儂存信自然是第一個學生了。
可縣學不能只有一個學生,故此秦瑯提出,說希望各位門縣官員們能夠送子弟前來讀書。
門縣縣治設在鎮南關北寨,可這縣學,秦瑯卻設在了鎮南關的南寨。
蠻子們倒也不傻,一下子聽明白了意思,這是要人質啊。
有些牙疼,倒也問題不大。
交人質,也是應有之義。
于是大家都點頭,說回頭就派家中年輕子弟來讀書學習,還說要送厚禮做為學費。
秦瑯面帶微笑,對他們的配合很滿意,當然也沒有就此滿足。
他又提起,說他希望諸垌能送些年輕勇武的子弟過來,以做為他的侍從,還說會親自教導這些人文化和騎射武藝以及兵法戰陣等等。
·······
門縣縣學迅速建立起來,第一批學生招收了一百個,全是金雞垌和附屬各溪垌首領頭人們的子弟,六到十歲之間,很年輕。
這是秦瑯特意要求的,年紀超過十歲,一來不好教,二來他們好多觀念已經定型,也不好扭轉過來了。
那六到十歲間的孩童,倒還比較純潔簡單,正是好學習漢文化的時候,同時也容易給他們洗洗腦灌輸點華夏思想進去。
所以,秦瑯讓縣學只收十歲以下的,然后又特意建立了一個侍從營,招收十歲到十六歲之間的蠻族少年們。
把那些年輕的蠻族首領子弟招到身邊,既是質子,也是兵力,還能潛移默化的影響這些蠻子少年們。
一樣是招了一百個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