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瑯南巡,除了巡視地方外,最主要的一個任務就是去江南調糧。
李世民倒沒有對秦瑯過于苛刻,事實上秦瑯此次南巡表現的已經足夠好了,平山蠻作亂,破獲桂州司馬謀亂,又安撫住了要叛亂的談殿等俚帥,更不用說他對馮盎陳龍樹李光度等俚帥的敲打,十分有效果。
至于糧食,其實秦瑯南下后,江南嶺南各地,已經都開始奉他命令籌糧北運,各道常平司全面采購糧食,高度轉運。
奈何運輸不易。
江東江西淮南這三道還好些,能夠借助長江淮河運河輸糧,可五嶺以南的廣東廣西和安南三道就不容易了,翻山越嶺,道路難行,雖然廣州、交州、欽州港都調集了不少糧食,桂州也籌集了不少糧食。
可運不過去。
陸路都得經桂州,通過靈渠轉運,但糧食運到桂州,就萬分不易了,更別說運過靈渠到了永州后,一路到長沙也十分不易。而到了長沙后,雖說入長江運力大增,可長沙到揚州,再經運河到汴州、洛陽,路途遙遠啊。
更添又是冬季,運河也結冰上凍。
而洛陽到長安,陜州卻有一段是漕運難點,需要下船上岸,車馬轉運,然后才能再入黃河,再進運河入長安。
一袋糧食,從嶺南運到長安,那真是太艱辛了。
現在問題是江南嶺南的糧食不少,尤其是嶺南的交廣欽等地,這些地方的糧食自給有余,確實能支援中原,但運輸太艱難了。
哪怕早早就開始組織調運了,但到現在,第一批嶺南的糧食,都還沒能運到長安城呢。
從嶺南運糧到中原,其實最佳路線是海運,用船從交州、欽州、廣州幾大港運糧起航,沿海岸航行北上,到杭州或者是揚州港卸糧,轉運河船接力運輸。
這樣的話,嶺南三道的糧食,都可以在本道內順道內的幾條干流匯聚到沿海港口,這樣最省時省力,比起費力的往內陸深入的桂州運,可輕松太多了。
可問題又來了,海運的話,以這時的航海技術,必須得依靠季風。
從南往北,要依靠夏季風,五六月時,借夏季南信風往北走。而冬季十一二月時,信風是北信風,是大陸往海上吹的,這個時候船無法借風北上。
秦瑯原本就是計劃一邊是籌集一些糧食走陸路,經桂州、靈渠入永州,順湘江而下抵長沙,再入長江,然后抵揚州,入汴水,經汴州至洛陽,再入長安。
更多的糧食則往交州、欽州、廣州三大海港調運,儲備于海港的轉運倉中,組織調度船只,等到南信風一起,就揚帆啟航載糧北上中原。
可今年中原秋收比去年還慘,加上北伐的消耗,使的朝廷糧倉里更加空虛,越發需要南方的糧食。
嶺南的糧運不過來,江南的糧也一樣受限于運力。
僅僅陜州那一段,就成了一個嚴重的瓶頸,需要耗費極多的民夫人力轉運糧食,可民夫一多,又要消耗寶貴的糧食。
李世民對此其實很清楚。
大唐擁有整個天下,連續的霜災,也只是在北方地區,天下一盤棋,其實大唐用東南之糧,是可以接濟中原之民的,可奈何漕運受限,卡死了糧食運力,使的南方的糧過不來。
秦瑯也想不到今年北方災情會更加嚴重,長安的饑情是超出預計的。
他在嶺南給皇帝的密奏中再次提到了出關就食,讓皇帝帶百官和長安軍民,到洛陽就食。
起碼江南的糧食運到洛陽去要近的多,也不會被陜州那瓶頸卡住大半運力,長安到洛陽,幾百里路,也就減少了幾百里的運程,還有解決了關鍵的一個瓶頸。
如果十萬軍民到洛陽就食,一個月就可少往長安運近十萬石糧。與此同時,把從塞北把這次北伐獲得的牛羊等牲畜或直接趕著南下,或就地屠宰,然后分割運往關內河東河北朔方等地,這樣一來,也能緩解一些饑情,不必完全依靠從南方運糧食。
李靖這次北伐,是前所未有的大捷,俘獲的突厥人口就有不下二十萬,另外突利等歸附后,又有數萬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