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防諸羌,還要防把利部。
這一仗,秦瓊豪無勝算。
拿出地圖,秦瑯簡單的估算了一下。
就算是走張鐵槍回來求援的這條近道,那也路途遙遠。
從長安到陳倉,這段倒比較方便好走。可出了散關,就不好走了,都說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其實指的就是從關內出關南下后經漢中入川的這段路。
如果只是如老鐵槍一樣來報信,那么當然有很多近道可抄,畢竟就算是難走的小路山路一個人走問題都不大。
可如果是行軍,那必然要攜帶輜重等,這就需要能過車過馬。
一直以來,出散關走陳倉道,都是條險道。從陳倉向西南出散關,沿嘉陵江上游(故道水)谷道至鳳州梁泉,折西南沿故道水河谷,經兩當、河池至興州順政,接沮水道抵漢中,再轉金牛道入川。
就算能從利州折向西北而行,不經成都而從北面到松州,那也起碼是一千二百里以上。
“不能走水路嗎,出散關后,沿嘉陵江直抵利州,再白龍江上溯到扶州?”
說話的是秦瑯義子存孝。
“看地圖上當然可行,可實際上,嘉陵江雖起源于秦嶺,從散關一直到利州匯入白龍水,再一路奔騰南下,一直到渝州匯入長江,最后東出大海,但實際上,嘉獎江上游的故道江段,險灘急流極多,就算在興州匯入了西漢水后,也有許多急流險灘。”
也正因此,古人經漢中入蜀,不得已開發陳倉道、金牛道等棧道。非是古人不懂利用水運,只是嘉陵上游確實難以通航。
嘉陵江真正的通航河段,是從利州(廣元)起,從利州段開始,嘉陵江進入平坦的四川盆地中,因此河道寬闊,水流平緩,適合航運。
但在利州上游,不管是白龍江還是嘉陵江,其實都只有部份河段能通航。
而行軍打仗,運送輜重糧草,還是走棧道更穩定安全。
“嘉陵江上灘連灘,灘灘都是鬼門關,半年走一轉,十船九打爛,這句老話可不是隨便說的,就算經驗再豐富的船工,一般都不敢走嘉陵江全段,也只敢在上游某一段平緩的河道行船而已,這使的嘉陵江上游的水運航行價值很低,更不合適運兵運糧。”
不能走水路,要走陳倉道和金牛道抵利州,這會非常耗費時間。
救急如救火。
“如今之計,沒法從長安調兵和運糧草過去了。”秦瑯盯著地圖,最后一拳砸到利州的位置,“只能就近從利州調兵了,希望應國公能幫這個忙。”
秦瑯起身,“我先回趟長安,向太子請兵符印信,等我請來兵符印信,張超,你立即持我手書趕去利州見應國公,讓他馬上調動兵馬,準備糧草。”
“張叔,你這一路辛苦了,現在趕緊去洗個澡好好睡個安穩覺,接下來的事情就交給我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