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樓疊院、高脊飛檐,曲徑回廓,亭臺樓榭,組合在一起是這么和諧自然,這粉墻、綠瓦、馬頭墻,這些磚木石雕,天然,你居然不聲不響在這里弄出了一片江南園林?”
“這是你新修的別院嗎?”
馬周都有些妒忌起來了,他不妒忌秦瑯有錢,但妒忌秦瑯能夠享受如此雅致。
“這是我新建的白鹿技校!”
馬周疑惑。
“白鹿技校,莫不是一座學校,為何不叫書院呢?”
“因為這是一座專門面向百姓子弟,向他們傳授工商技能的學校,不學先賢大道,不學經史,而學技術。百工百技,農、工、商皆教,唯獨不傳授大道。”
這下馬周更不解了,“為何?”
“因為天下間并不是人人如你這般有能力,也不是人人如你這般運氣好,貧家子弟有幾個能讀的起書呢?雖然如今圣人放開科舉,給了無數寒門士子科舉入仕,一個鯉魚躍龍門的機會,但是,事實上想要供養一個讀書人,沒有百十畝地是不夠的,絕大數的百姓之家,都是無法長期供養一個讀書人的。”
對于絕大多數百姓來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父親是什么職業,兒子將來便是什么職業。父親是個石匠,兒子以后便也是個石匠,父親是個農夫,兒子也只會是個農夫。
想要跨越階層,幾無可能,就連跨越職業,都是極難的。
人們辛苦忙碌奔波,一年到頭,只為那碎銀幾兩,可是賺到的錢也是左手進右手出,能夠勉強維持一家溫飽,都是極難得的,更別說還有余錢,或是剩余的精力去做其它的。
隨便一場災病,都能把一個家庭掀翻在地。
“白鹿書院會教識字,會教算術,會教各式技能,每一個學生,都由秦家從各地招收的學徒中精選過來,他們一旦被選中,都會要求和秦家簽訂一份雇傭契約。簽約后,秦家會出錢送他們來這里學習,根據天賦分配他們學習不同的技能,將來畢業后,再分配到各個工坊或是各處商隊商鋪去。”
秦家得到的是忠心穩固的工匠,管理,而那些孩子學成技術,也能得到更好的待遇,雙方共贏的局面。
“有些人會在這里專學算術,將來走出去后成為賬房、出納,又或是學習駕車掌船,或是學習制造,或是學習管理,都是定向培養。”
馬周深為震驚,他從沒想過,還有這樣的學校。
士人瞧不起工商,看不起奇技淫巧,但是不僅科技離不開這些,就是經濟發展也同樣離不開這些。
傳統都是師傅帶徒弟,精挑細選弟子,一對一的教帶,一日為師,終生為師,要經過漫長的學徒期,然后又是漫長的伙計期,等到真正能夠獨立的時候,基本上師傅也已經老了。
沒有誰會輕易的把自己的技術教授給弟子,就算教,也總要藏上幾招,以免教會師傅餓死弟子。
故此,在民間,就算想學門手藝,也絕不容易的。
往往幾歲就開始拜入門下,學徒期起碼十年,這十年差不多就是個奴仆一樣,不僅要學藝,各種雜活也都要干。學徒期滿,還得有個起碼十年的伙計期,只能領一點點的工錢,幫著師傅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