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北魏,建六朝,興廢皆掌于軍鎮之手。
這讓李世民不得不警惕。
從隋文帝開始,就一直在尋找一個可以控制住脫籠猛虎的辦法,意圖把關隴集團重新關入籠中。文治武功都了得,尤其是權謀手段厲害的楊堅,與高颎、李德林、蘇威這些名相一起,一步步的改革,才最終推出了一個成熟穩定又安全的新府兵制。
兵將分離,兵入民籍,既保留了府兵的戰斗力,又減少了朝廷供軍費用,最重要的還在于終于收走了武將們的兵權,再不用擔心武人們動不動就擁兵自重,造反作亂了。
秦瑯要搞常備邊軍,重點是遷移屯駐和雇傭發餉。
邊軍從此不再是各地府兵輪流抽調過去值守,邊軍常態化,固定化,這讓李世民開始擔憂,這樣會不會出現一個新的六鎮?
邊鎮軍將會不會形成新的武人集團?
歷史告訴李世民,這是必然的。
就算秦瑯說,朝廷控制裝備糧餉,但問題是,邊軍久鎮邊疆,甚至家眷也都在邊,這必然會形成武人集團。
僅靠糧餉裝備來控制這些邊軍,是很危險的。
“軍隊是把雙刃劍,朝廷需要這把劍來維持邊疆安寧,也鎮懾中原,但是若不小心,也會被這把劍割傷。最好的辦法,就是給劍加上劍鞘,佩劍而不要輕易的亮劍。劍出,見血,歸鞘,絕不能一直出鞘亮劍。”皇帝緩緩說道。
現行的府兵制,基本上就是隋朝的府兵制,最大的特點就是兵將分離,是輪流番上、戍邊,將歸朝,兵歸府。
將軍們平時不統兵,朝廷也不用承擔太大的軍費開支。
對于雇傭兵制,李世民也在試用,北衙六軍,加上秘密成立的神機營,都是采用的雇傭常備兵,但這些兵就在天子腳下,皇帝和朝廷對這些兵的控制更嚴密。
可如果放到邊疆上,天高路遠,就難以控制了。
現行的府兵制,有些跟不上李世民開疆拓土的步伐,可他依然很謹慎的對待軍隊,絕不輕易的去更改軍制,這是歷經了隋朝幾十年打磨的軍制,曾經帶給隋朝繁榮強盛。
當年楊廣曾改革府兵制,建立了一支數量龐大戰斗力也強大的募兵驍果軍,但最后驍果軍不但沒保衛楊廣,反而弒君了。
秦瑯很佩服李世民。
想的很長遠,哪怕現在年輕卻已經武功赫赫,卻依然還這么謹慎小心,沒有如楊廣那樣飄。
回頭審視自己的方案,確實也有許多問題,本質上來說,他從歷史中把唐朝真實出現過的問題提前講了出來,并把后世用過的法子提前拿來用了,卻忽略了這并不一定就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