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中氣氛一下子凝重了起來。
李世民皺起眉頭,他沒料到秦瑯居然跟踩到了尾巴的貓一樣,一下子就炸毛了,炸的他都有些措手不及。
本來李世民也只是想借著御史臺的這些彈章,拿來敲打敲打下秦瑯,這也是帝王權術,既要用更得要敲打,否則就容易失控。
本來他心里都早安排好了,朝會結束,喊秦瑯過來,就君臣兩人,除了起居郎和記錄皇帝言行的兩位史官,不再有其它人在場。
他稍稍敲打敲打下,這事就過去了,然后還計劃著跟秦瑯好好商討一下這次官員大考之事,想調整一下幾個重要的人事任命。
誰知道秦瑯不按著劇本來啊。
“你這是什么態度?”李世民也惱了。“你可是自恃功高,朕也說不得你了?”
“臣不敢,只是臣身為宰相,既然被有御史臺彈劾,圣人也要解釋,那么臣紅口白牙的也解釋不清,干脆停職接受調查,讓有司查個水落石出,也還臣一個清白。臣若是停職在家了,總不能影響干涉到有司調查吧,出的結果,總是可信的吧?”
說起來,唐朝宰相雖然從李世民開始,不斷被削弱,從三高官官,變成政事堂群相,甚至以低品官充任,但總體來說,其實宰相也還是權威很高的。
漢朝時的宰相,一旦出現天災**啥的,宰相就得引咎請辭,這在漢朝時成了一個重要的潛規則,甚至后來成為了皇帝平衡相權的一個重要手段,看哪個宰相不順眼了,下次就借個災禍名頭讓他辭職算了。官員們也經常以此為手段攻擊政敵。
甚至漢朝的宰相如果獲重罪,皇帝也一般不會直接處置,而是讓他們自盡。兩漢宰相經常自盡,不是他們怕死,而是一種默契,自盡就是認罪,然后皇帝和朝廷會留一線,不會窮追到底。
若是不肯自盡,則后果可就非常嚴重,要一究到底,甚至是牽連家族了。
當然,相比起宋朝宰相來,大唐的宰相權力也大的多,宋朝的宰相其實已經只有一半相權不到了,宋朝建樞密院奪了宰相們的兵權,又建三使司,分了財權。
除此外,還定下了一個規矩,宰相一旦遭受御史臺彈劾,就要自請辭職。
當然,如果最后調查結果罪名不成立,則宰相也還是有可能復相的,而彈劾不成功的御史則要受到貶黜的處罰。
這也是皇帝再次削弱限制相權的一個重要手段,畢竟宋朝皇帝們普遍沒有漢唐皇帝那樣牛皮,主角光環不夠強,皇帝們搞不過宰相們,祖宗又定了不得殺士大夫的祖訓,于是就靠這種手段。
讓御史用鐵頭來撞宰相,一經彈劾,宰相辭職,彈成功了,宰相一貶再貶,貶到偏遠蠻荒終身不得回京,彈不成,大不了復相,也可以另安排個什么大州不讓他回來,只要把那御史給貶了就行。
但大唐沒這套說法和規矩。
御史當然可以彈劾宰相,可你得有確切證據,否則皇帝根本不會派有司調查。當然,皇帝有時也可能借機發起調查,但被調查的宰相,沒定罪前,是用不著辭職回避的。
秦瑯不走尋常路。
主動提出要停職接受調查,或干脆辭職等候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