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瑯看著面前已經匆匆搭起來的一座望樓,直接就往上爬。
雨后濕滑的地面影響了蠻軍輕騎,那些矮小的還沒中原騾子大的戰馬,最搞山地行進,可此時也大大影響了速度。
尤其是那片大塘四周還是沼澤地帶,更加影響他們展開。
第一批沖過來的也就是大約三五百騎,還得分成兩面。
“傳令,弓弩手放近了射!”
弓兵不擅近戰,這是沒錯的,可弓兵其實在步兵當中,卻能稱的上是最強的兵種,不僅是他們的遠程傷害高,而且也在于步兵中能當弓兵的,一般都是身體素質最強的。
大唐有弓兵和弩兵,裝備弓弩,為遠程兵種。但若以為他們都是個子瘦小那就大錯特錯了,這年頭,步弓手們普遍都用的硬長弓,府兵用弓標準最低八斗,還有一石和一石二。
將領們甚至有用三石以上弓的。
就算是最普通的八斗弓,開弓所需要的力氣也是非常驚人的。
唐代步兵弓用的是柘木長弓,一種以桑木、柘木制作而成的單體弓,這種弓不比騎兵所用的角弓,騎兵的角弓是以筋、角、竹、木等多種材料制作而成的復合弓,弓短勁足。
而步兵長弓做為單體弓,一大特色就是弓休非常長,解下弦插在腰間弓袋里,不知道的還以為是掛了支陌刀。
長弓解下弦后很直,有多直?
就好像是一根扁擔一樣。
這種單體弓,為了保證其強勁弓力射程,所以必須得很長很粗,而為了保持性能,平時不戰斗時是要解開收藏的。
長弓平時解弦放在弓韜里,用時掛弦戰斗,這種弓中間厚,兩頭細小,威力恐怖。
但長弓使用起來也不容易,這種單體弓最大的一個特色就是得力大。不比騎兵的角弓,因為是復合弓,弓體短小,甚至是反曲弓,所以不需要太大的力氣挽開。
步兵長弓解掉弦平直了比個人還高,中間真的跟快跟扁擔一樣粗了,沒有足夠的力氣根本拉不開,更別說射遠了。
所以在唐朝,一名步弓手,那絕對是步兵兵種里頂級素質的,一個個長的十分高大威武,而且膂力強勁。
許多精銳步弓手,因為長期挽弓射箭,甚至會導致脊柱都側彎了。
當然,唐軍也還有一種稍弓,是短弓。但這種不是專業弓手的弓,而是給其它兵種的步兵們裝備用的,大唐府兵對弓的裝備是最重視的,基本上做到人手一張弓,長矛手刀牌手都配弓,但他們的弓就不是步兵長弓,而是稍弓這種短小些的軟弓了。
十二衛對于府兵中步弓手的點選標準,是帶甲射八斗弓,弩二石八斗為次,而帶甲射一石弓,三石弩為中等,帶甲射一石二斗弓,弩三石五斗為上等。
不僅要能拉開規定的弓弩,而且還得帶鎧甲射,同時有射程和精度要求,如最低也要求帶甲六十步射長垛箭,十箭得中六箭以上。
雖然唐代計算弓力,用的是不帶弦計力的方式,與明清時開始的上弦后計力的方式不同,但對于弓手的力氣都是同樣嚴格。
按秦瑯自己推算估測,唐代一石二的弓,大約跟后世的一百六十磅力是差不多的。
到清朝時是力為單位,不再用石,武舉考試要求射弓拉力為騎射三力,步射五力,其一弓力約為十二磅。騎射三力就是約三十六磅,步射五力就是六十磅。
而一些精銳的侍衛、將校等則拉五到七八力不等。
唐代步弓手的長弓,恰就是對力要求極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