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因為這些人是因為與唐戰爭而成為的孤獨,這些人長大后會繼續仇恨大唐。
換個思路,撫養這些孤兒,雖費些錢糧,但一來可以救助這些孩子讓他們活下來,這是活人的仁慈。再者,這些孩子多數還小,如果漢人移民撫養他們,讓他們融入漢人家庭,學說漢話,認漢移民為父母,有漢移民的兄弟姐妹,慢慢的就能以改變他們。
這其實就是文化殖民,文化的同化,這些孩子短則幾年,長則十年,又都能成長為一個青壯小伙,成為優質的勞動力,對于南下移民們來說,這里不缺田地,不缺機會,最缺的其實還是勞動力。
所以收養這些蠻族孤兒,其實是好處很多的。
現在拿錢來養這些孤兒,比今后拿更多的錢來打擊治理那些蠻族孤兒們變成的盜賊叛軍其實更省事,也更有效果。
秦瑯的思路,確實與一般人想的不同。
在他的堅持下,大家倒是認真思索了,他后來又帶頭領養蠻族孤兒,收了一個蠻族少年,給他取名存恩。
這也是秦瑯收養的第九個義子,這些年來,秦瑯從存孝開始,收留了不少孤兒,有突厥人當年南侵強暴中原婦人留下的孩子,也有在關中戰爭中受饑死了父母而成孤兒的······
對于這些收養的義子,秦瑯其實是很不錯的,供他們讀書,讓他們練武,視如已出。
一個個培養的都還不錯,如存孝現在都進了羽林軍。
有秦瑯親自帶頭,又有武安都督府拔的專款,倒是讓移民們對這件事也接受了。
養個半大的孩子雖然開銷不少,但既然有都督府買單,甚至這筆錢還比較富余,更別說這半大的孩子也是能幫不少忙的,那肯定都是劃算的,百姓其實也都很精明會算。
所以在打破了最開始的一些顧慮后,認養計劃推行的很順利,到如今計劃推行了近兩年了,整個武安府可以說,家家移民幾乎都認養了一個蠻族孤兒。
甚至許多商行商社等也都積極認養,說白了都是有好處的。
這些蠻族孤兒一般是先送到集中的孤兒院里學習一段時間,會給他們補充營養,檢查調養身體,然后教導他們漢話等,然后再安排到寄養家庭。
他們到了寄養家庭后,會拜養父養母,改養父的姓,得到一個新的漢名字,然后就在新的家庭中生活。
都督府還專門設立了一個相應的機構,負責跟蹤管理孤兒相關事務,包括定期拔款,跟蹤家訪這些孤兒們的成長情況。
只要不虐待這些孩子就可以。
如今,有近萬的蠻族孩子生活在武安府的一個個漢移民的家庭之中,形成了一道特殊的風景線。
甚至在許多商行商隊里,也有許多這種孤兒。
就如這條船上,便有十個蠻族孤兒少年,他們被這條商船所在的商會認養,并被帶到船上成了水手學徒,學徒的生活雖然辛苦枯燥了一些,但這也是學習一技之長。
一般被送到商會里的孩子,多是年紀較大,且比較桀驁不馴不太服管束的孩子,這些孩子一般的家庭都相不中,怕不好管教,挑來挑去被挑剩下了,最后被送到商會里去做學徒。
在商會里肯定不如在家庭中認養。
多數桀驁不馴的孩子到了商會后,最終也還是會被調教好,畢竟商會是個人多的地方,規矩也多,年少的孤兒們再桀驁,也終究是很難堅持的久的,最終會被馴服。
船上的這群少年們就是如此,剛開始的時候很不配合,但商隊本就等級分明,規矩眾多,更不用講船上了。船上的等級更分明,規矩更多,而且絕不會慣著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