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戰爭一響,那就是黃金萬兩。
商人們個個盼著打仗,早點打,打大點。
“衛公這一走,只怕那些蠻子又能再跳騰幾個月了。”
仗明顯暫時打不了,廣府那邊沒半點動靜,大家囤積的物資商化,還有提前調度準備的人手,一時都派不上用場。
正聊著。
一名會館仆人敲門進來,遞上來一封經略府的公文。
長孫復打開看過,交給眾人傳閱。
“秦經略相公的公文,讓廣州各商會準備船只車馬,調度糧食北上中原。”
“這是何意?”
“沒聽說中原缺糧啊?”
貞觀三年以后,經歷了幾年的早霜寒災糧荒后,是連續好幾年的好年頭,多數地方都是豐收。
又沒有什么大的戰事,各地糧食儲備不少,尤其是轉運司各地的常平糧倉里,更是糧食滿滿,大唐九大轉運倉里,都是數百萬上千萬石的存糧。
“今年閏四月,先前兩次發生日月合朔,日食天象,據說已經有人推測今年可能會有大災發生,都水監也奏稱今年黃淮長江流域,可能發生數十年一遇的大洪水,衛公這估計也是未雨綢繆吧。”
“那今年嶺南不會有什么洪災吧?”有人問。
“嶺南不會,雖然這冬春冷了點,但隔著五嶺,與中原關聯不大,再說了,嶺南什么時候缺過糧?”
嶺南雖沒有中原那樣的大平原,可是廣州、交州兩個河口沖積平原面積不小,最重要的是這邊的氣候普遍能夠使作物一年兩熟,交州那邊甚至能三熟。更別說嶺南總體人口終究還是遠不及中原的,故每年的糧食產量,都有很大的富余。
過去運輸不便,嶺南雖有糧,可運往中原不易,成本也高。
如今五路直通中原,無疑糧食運輸起來也方便的多。
中原也許并不缺糧,但衛公還朝,帶著大量嶺南糧食北上,這無疑也是衛公鎮嶺南的政績之一。
畢竟中原地廣人多,經常發生災荒,就算是開皇盛世之時,隋文帝都幾度帶著長安的官吏軍民逃荒到洛陽就食,眼下朝廷不缺糧,并不代表永遠不缺。
嶺南糧食如果能夠源源不斷的北上,那么朝廷就新增了一個糧倉,這里面的意義十分重大,自然也是奇功一件。
【看書福利】關注公眾..號【書友大本營】,每天看書抽現金/點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