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東西也不同,甚至關注點也不同。
通俗點說,屁股決定腦袋。
秦瓊離開中樞數年,一直在松州封地鎮守,忙著發展封地的同時,也牢記著屏藩衛疆的職責,因此他眼睛看到的都是他面前的那一片地方,關注的也都是事關西南的邊疆安全問題。
吐蕃有威脅,秦瓊不能坐視。
但到了李世民這里,他坐在長安城,心中卻是整個大唐,而不只是西南一隅。對秦瓊來說,吐蕃是目前對西南威脅最大的一個存在,可對于整個大唐來說,吐蕃還排不上號。
大唐萬里疆土,億萬臣民,皇帝的任何一個決策,都影響巨大,所以李世民考慮事情,必須得從全局出發。
大唐實力是強盛的,兵力也是強盛的,但邊疆萬里,就算百萬兵,其實也并不顯多。
一個蘿卜一個坑。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事關戰爭,就不得不慎重。
“你年紀也大了,身體也不好,不如就不要再回松州了,就留在京師療養身體,有空也進宮來陪朕喝茶聊天,若是精力好,還可以到羽林宮給那些年輕小伙子上講講兵法戰例。等過幾年,讓你家小子們去封地經營便是。”
秦瓊卻沒答應。
他也有他的顧慮,尤其是他自知自己打仗是把好手,能沖敢打,但其實就算論統兵指揮,他也并沒自負的認為就是軍中第一,不說當今圣上那才是戰無不勝,就是那位以腿疾致仕的李藥師,那才是大家。
其余如柴紹、劉弘基那都是軍中老帥,資歷高,能力強。
而李績、蘇定方、程名振、李道宗這幾個將軍,年紀比他輕的多,但也都是帥才。
論勇,尉遲恭、程咬金、牛進達、郭孝恪、吳黑闥等更不用提,仍是正值當打之年,身體還強壯如牛。
他能坐到太保這個三師之位,并不是因為他多能打,而只是各種因緣巧合罷了,他有自知之明。
所以身居高位后,越發的沒飄,反而是主動的離開中樞。
他還有另一層顧慮,便是兒子秦瑯。秦瑯在朝中也是一個特例,憑玄武門從龍之功,得皇帝賞識,被皇帝用的順心應手,哪里需要放哪里,卻偏偏也本事過硬,從沒辦砸過差事。
為了不影響兒子的前程,秦瓊主動退出中樞,也是給兒子讓位,不可能真正父子同朝為相。
總得有一個人退出。
皇帝讓他留在長安,他想想還是沒應下,自己在京就算如李靖一樣不問政事,但終究頂著個太保之銜,尤其是他于軍中資歷威望都高,所以還是覺得呆在松州更好些。
“你若真要走,那也得等三郎大婚之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