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田所得,既是這些蠻兵自己的軍糧,剩余部份也是他們的津貼福利。
而六萬府兵所在的折沖府,每個府兵除了足授的軍田外,各折沖府也會劃分到一些土地,然后平時抽調府兵、雇傭百姓、蠻丁們耕種,所得除做日常軍府的訓練口糧等,剩余扣除雇傭等開銷費用后,做為戰備儲備糧。
各州的團結營,各縣的保安團,甚至是各鄉的聯防大隊等,秦瑯都搞屯田政策,都劃出大片荒地出來,讓他們墾荒屯田。
反正這么多青壯,也不可能都是訓練,屯田也是一種訓練嘛。
讓軍隊種田,有人說可能會影響戰斗力,可秦瑯卻認為,嶺南其實也沒那么多仗打,更多的是要保持強大的軍力,以足夠震懾那些蠻夷。
所以兵得多,但也不能光是訓練,既然戰斗任務少,那就多屯田。
只是秦瑯只讓軍隊屯田,卻不許他們經商貿、開礦跑商等,種田是種田,經商是經商,雖然在中唐以后,軍隊經商層出不窮,甚至許多藩鎮都靠著經商回易來維持著開銷。
甚至許多藩鎮招許多商人,發給他們本錢,讓他們代軍隊經商,甚至直接派兵押運物資等等。
秦瑯沒開這個口子,雖然現在嶺南工商興盛,要開礦山建鹽廠建工坊等也容易,可這與屯田還是有本質區別的。
糧食軍隊自己屯墾解決,但錢的問題,由嶺南官府提供。
嶺南軍隊規模大增,朝廷不少人認為秦瑯一人鎮守嶺南,大權獨攬,這很不好,于是提議要派監軍。
李世民倒也從諫如流,先是在嶺南設立了監軍使,由御史臺派出一位五品御史臺次官,治書侍御史來嶺南擔任監軍使,其下還有巡察御史、侍御史等人擔任記室、錄事、主簿等職。
派出了御史團隊到嶺南監軍外,李世民緊接著又派了位自己的家奴,一位正五品下的內常侍為觀軍容使,另派了不少低級宦官和中低級禁軍軍官一起南下。
于是現在廣州城里,新設了一個監軍使院,又有一個觀軍容使院,大家俗稱其為監軍院、監院,或觀軍院、觀院。
這兩個院的設立,與往常最大不同的是,以往朝廷派監軍,都只派御史監軍,而且因為都是戰時行營監軍,所以一般就是一名御史充監軍,頂多自己帶一二隨從幕僚,是沒有相關機構的。
而如今嶺南情況較為特殊,并不是戰時行營狀態,而明顯是要維持一個長期的局面。
故此如今經略府在廣州開府設牙,監軍當然也得常駐,常駐就得有自己的機構和人員,故此監軍使院和觀軍容使院一起設立了,而且還是各一套班子。
兩個五品官擔任院長,雙監軍,大唐獨一份。
秦瑯也不知道李世民這是啥意思,監軍還用的著派兩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