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正從化外蠻荒,變為大唐的治下王土。
皇帝雖授予秦瑯許多特別權力,如承制拜封,先斬后奏等。
人臣是沒有封拜之權的,這是君主的特權,政事堂、吏部、兵部的授官封賞之權,那也都是皇帝所賜予的。
正常情況下,不論是鎮守一方,還是為官一地,地方官員都沒有封拜官員之權,一般只有表奏舉薦之權。
在大唐還沒有實際控制嶺南之時,馮盎等土王手里掌握的其實也只是表奏之權,即向朝廷推薦人員擔任自己屬下官職,朝廷則慣例全都許可并發給官告官印等。
這是一個正常的程序,雖然說在以前馮盎等人實際上并不需要朝廷真的同意,他們往往是自行任命官員,事后補一道表奏而已。
但現在皇帝給了秦瑯承制拜封特權,這可比一般的黜陟大使的權力大的多,更別說觀察使的權力了,觀察使如今做為一道的主官之一,負責察該一道地方官政績,監督考核,考核結果奏于朝廷。
而黜陟使權力要大些,奉旨巡察,對于不合格的官員甚至可直接罷免或貶降,甚至是治罪,也可對有功績官員直接予以升遷獎賞等。
基本上來說,如今觀察使是常設官職,對五品以下官員可直接處置,對五品以上官員要上奏朝廷處置。黜陟使,則是可對四品及以下地方官員,皆可處置。
秦瑯的以經略使之職,節度整個嶺南文武地方官員,不論品級,只要是嶺南三道九府十二軍之內的官將,皆可直接處置。這個處置不僅是對政績考核評份,也包含升降調動等,甚至還可直接給有功之臣封爵授勛。
他這個特權是可以直接拜封的,而不用先請示朝廷這樣,是皇帝敕詔授予的特權,拜封后朝廷是會認的。
王公以下,秦瑯皆可拜封。
對于嶺南地方官場來說,秦瑯手握著這個大權,可就太了不得了,一言可決人升降甚至是生死。
這就是皇帝賦予的最高權威。
皇帝一邊給予了無比的放權,另一面卻又派出了雙監軍,在廣州建立了監軍使院和觀軍容使院,不得不說,放權與監督其實并不矛盾,李世民既給你放權讓你方便辦事,但同樣派人來監督,甚至派雙份,以示重視。
有人可能覺得皇帝這樣做,不合用人不疑之法,但事實上,制度終究是比人更可靠的。
觀軍容使、內常侍高福,據說老家就是嶺南的,他家以前也是嶺南的一個南遷漢人豪族,在他小時候,家族因卷入謀反叛亂中后來被牽連獲罪,少小閹割后被送入宮中為奴,轉眼多年,也一步步做到了五品內常侍,甚至這次外放出京做監軍,實則又是升了一步了。
一位出身嶺南豪族的宮中宦官來做觀軍容使,無疑是他的出身很重要,他比一般宦官更能了解嶺南,甚至他可能在這邊還會有些親朋故舊什么的人脈關系,不至于來了后兩眼一摸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