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位監軍使,是治中侍御史高馮,字季輔,這位是宰相高士廉的本家侄子,渤海高氏青壯一代中的領軍人物。
隋末時他兄長出任汲縣縣令,他便跟著兄長到汲縣讀書,后城中百姓造反,其兄長死于反亂中,高季輔組織家丁,聯絡豪強,挺身而出平定叛亂,并手刃殺兄仇人,將其首級祭祀兄長。
不久后,高季輔領著人馬投了瓦崗,再不久后李密兵敗,高季輔與賈潤甫、劉德威、李厚德一起投唐,初授陟州總管府戶曹參軍。
武德九年,李世民即位后,這位高士廉的侄子,也被授以監察御史之職,憑著剛正不阿的名聲,以及他彈劾扳倒的數位大臣之功,他很快就做了中書舍人,此后又還入東宮兼職,表現不錯。
去年升任御史臺次官治書侍御史,這次被調來嶺南任監軍使。
為表重視,免的官職相差太大,李世民還讓高季輔兼任廣東道觀察采訪使,以高福兼任廣州市舶使。
二高一個兼了市舶使,管著廣州港的市舶貿易,一個兼著觀察采訪使,管著廣東官員考核監督,這權力自然就大增。
一陣寒喧,眾人進入衙內。
分別坐下,秦瑯環顧。
只見滿廳的緋綠,紫袍的官員倒獨他一個。
眾多張面孔里,其實卻都是中原南下的過江龍,本地官員一個沒有,馮盎、寧暄、陳龍樹等這些嶺南豪強,這幾年被朝廷左挪右移的,根本沒機會染指嶺南官府的決策權。
這幾年更是留地方上的州縣刺史縣令之職都保不住了。
都是來自中原,甚至以往在長安可能還很熟,所以大家倒也不至于生份。
三道的觀察使、常平使、按察使、指揮使,九都督府的都督、長史、司馬,各州的刺史等,還有諸軍的軍使等。
滿滿一廳。
都趕來拜見秦瑯。
就連遠在云南的通海都督程處默,還有南洋水師提督牛見虎,也都特意趕了過來。
“我人還在長安,你小子的求援信一封接一封,說的好像通海馬上失守了一樣,我這剛到嶺南,你倒是比我還先到廣州,看來通海那邊并不危急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