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人事任命還是財政錢糧調拔,以及兵馬調動等等,都必須要通過內閣。
內閣輔佐太子留守西京長安,制度上來說,行臺事務先呈報銀臺司,銀臺司抄錄一份留底備份,然后轉呈東宮詹事府。詹事府呈報太子過目,再轉到內閣。
由內閣商議出處置方案后,票擬貼黃,再轉呈太子過目批復。
李世民說因為太子還年輕沒經驗,所以內閣票擬貼黃之后,由東宮詹事府和左右春坊的主官代為批紅。
批紅后,再發回給內閣轉交行臺三省六部五監九寺十二衛四府八軍等部門執行。
這么彎彎繞繞,實際上就是完全剝奪了承乾原來的軍國大權了。
畢竟李世民這一套很有意思,先是讓由長安行臺三高官官為主組成的內閣票擬貼黃,然后再讓東宮的詹事府左右春坊的主官代承乾批紅。
實際上,這個過程里,內閣行使的是決策大權,而東宮這邊行使的是封駁權,他們可代太子對內閣的決策說行還是不行,行就發下去執行,不行發回重擬,但東宮這邊沒決策權,只有封駁權。
只是呢,有意思的是,長安行臺三高官官,實際上也兼任著東宮的一府二坊的長官,如長安行臺尚書令高士廉就兼太子詹事,如今還兼雍州牧。
侍中兼左春坊左庶子,中書令兼右春坊右庶子等等。
說白了,一套人馬兩塊牌子,身兼兩職嘛。
現在李世民讓高士廉他們左手負責決策,票擬貼黃,右手負責封駁審議,代筆批紅。
實際上整個行臺的大權,都歸這些元老們了,承乾就成了一個人形圖章。
最后在高士廉他們商議好的決策公文上,蓋上自己的印章就行了,甚至這個蓋印的事情都不需要他親自動手,東宮有專門掌管太子印璽的人。
李世民是有多失望,才會在原本特意給太子加了那么大權柄的情況下,突然又一下子把承乾的留守大權幾乎都削奪了。
“那還要我這個太子在這里留守什么?還權知什么軍國事務?直接把我召回洛陽去不就好了?”
承乾憤怒的臉都脹的通紅了,他感覺臉火辣辣的疼痛,從沒料到皇帝會突然扇他這么重的巴掌,甚至是當著這些人的面狠狠的扇自己。
他難道就不要一點臉面的嗎?
太子就不要面子嗎?
“長安行臺的事務,我們仍然會呈奏殿下,殿下若對老臣等的處置有疑惑或異議,我等可以解釋,也可以重新商擬。”高士廉面無表情,事情到這一步,他們這些老臣其實是松了一大口氣的。
之前承乾可不會聽他們這些人的,盡管他們百般勸諫,可承乾就是一意孤行,結果就是悶出這么大亂子,引來了皇帝的震怒。
可皇帝不在長安,太子也已經成年,他非要一意孤行,他們這些留守老臣難道還能拿繩子把太子捆起來不成?
現在不同了,有了皇帝這敕旨,以后承乾想要為所欲為就不可能了,沒有他們這些留守大臣的署名用印,承乾的太子令都出不了長安城,甚至出不了東宮了。
終于拔亂反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