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兵散則勢弱,聚則勢強,兵家之常情也。若我兵分屯數處,敵若以眾攻我,當合軍以擊之,稱聚不聚為孤旅也。”
雷關。
大戰之時,秦瑯在寫隋唐英雄傳的閑暇,還抽空教導兵法。聽課的學生,除了自己的兄弟秦理秦珪外,還有從南中趕來的義子秦存孝秦存義等,這些義子本已隸嶺南道,在嶺南經略府衙軍任職,先前隨秦瑯出巡黔中云南,年初,秦瑯接皇帝急召回朝,他們便暫留昆明駐防。
如今也是剛從新筑好的昆明城趕到松州,不過存孝存義兄弟們趕來,卻沒遇到戰事,如今吐蕃已經停止進犯,駐營于松州雷關三十里外。
雙方對峙。
吐蕃不退,秦瑯不急。
除了兄弟和義子們,還有一些這次戰吐蕃諸軍中一些年輕的低級軍官們,也被嘉獎得到魏公親自教導的機會,匯聚雷關聽講。
相當于是秦瑯辦了一期軍官講武堂,教練兵法戰陣這些。
大家都以魏公門生自居,十分自豪。
今天的課堂上,秦瑯也是讓大家拿此次吐蕃入侵來探討。
諸學生中,以秦存孝此時軍職最高,他是趕來增援的客軍主將,是嶺南經略府的牙軍指揮使。雖然在秦瑯被征召還朝后,他已經請辭嶺南經略使和南中宣撫之使職,但是直到此時,皇帝雖免去了他兼任的嶺南三道經略使,兼南中二道經略使,但嶺南經略牙軍這支秦瑯當初抽調精銳組成的兵馬,卻被皇帝保留,只是改了個名頭。
畢竟秦瑯卸下嶺南經略使后,朝廷已經不再派人接任,這本就是個臨時性的差遣使職,非經制官職,本身權柄過大,屬于有事時臨時特設,事了即罷,避免地方權重的差使。
原嶺南經略使牙軍這支精銳,并沒有被并入廣州鎮海軍,或是桂州的靜江軍,也不入邕州的建武軍,交州靜海軍等,而是被賜軍號忠武軍,加以擴張后直接就移駐于云南新筑的昆明城了。
秦存孝也一躍升為檢校忠武軍使。
忠武軍屬于鎮戍邊軍體系,雖說如今邊軍鎮戍常備化,但各級軍官仍屬于臨時使職,多以府兵軍職為本官兼任,所以存孝本職是云南道昆州昆明折沖府檢校折沖都尉。
昆明折沖府是新設的府兵,為上折沖府,其長官折沖都尉在大唐的職官體系中,屬于正四品上職,與中州刺史同級。
不過秦存孝雖說也是羽林宮出來的天子門生,又是司徒、平章事秦瑯的義子,加之在嶺南、南中也新立了些功勛,可畢竟年輕,所以折沖都尉之職也是檢校。
故此本階授的也只是從五品下的游擊將軍散階,這是對應上折沖府副長官果毅都尉的散階,正常來說,以存孝的資歷、功績授個正六品上的昭武校尉可能都有些高,畢竟從羽林宮出來也沒多久,但畢竟身份背景在那,天子門生,魏公義子嘛,又有嶺南經略牙軍指揮使的任職履歷在,所以這次得以破格授為游擊將軍。
按朝廷貞觀令規定,秦存孝這種職事官高于散階不止一品的情況,則保留散官結銜中加一個守字。
所以現在存孝的正式官銜是游擊將軍守昆明折沖府檢校折沖都尉,檢校忠武軍使,太原縣開國子秦存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