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都長安有圣人旨意到!”
承乾先向大臣們公布了松州大捷以及皇帝的一些建議,“大家議一議!”
打還是不打?
先打高昌還是吐蕃,還是兩邊一起打?
劍南是否派秦瑯接替鎮守?
大家還在驚訝之際,長孫無忌倒是先站出來發言。
“圣人手詔稱魏公擊吐蕃有功,可晉太尉,臣以為可行,當奉詔。”
檢校中書侍郎許敬宗立馬跟著贊成。
這事本來就是皇帝的旨意,只是沒直接下旨敕封而已,現在長孫無忌和許敬宗都開頭贊成,其它人當然也沒什么意見。
秦瑯本就已經是三公之司徒,進位太尉,其實也沒什么太大區別,畢竟三師三公雖位居正一品,但也只是個尊榮虛銜而已,又沒有半點實權。
秦瓊剛病逝,如今秦瑯就算進封太尉也沒什么不妥,畢竟以前還要考慮父子倆地位太高,現在已經不需要考慮這些了。
房玄齡和魏征還在家反省,閉門思過,秦瑯在松州,李績在并州,朝中只剩下了長孫無忌、馬周、李大亮三位宰相,他們當然都不反對秦瑯進封太尉。
于是其它大臣們也沒人反對,這事算就此通過。
接下來議論關于是否派秦瑯就出鎮劍南這事討論,秦瑯奪情起復,身上是還有檢校中書令和侍中這兩個職務的,另外太子詹事、河南府尹也都掛著,并有同平章事銜。
本來說,秦瑯做為皇帝給監國太子安排的四輔相之一,沒理由出鎮劍南,但既然皇帝都透露這個意思了,大家當然要考慮。
一番議論之后。
承乾做總結,“諸愛卿之意,孤已明了,那就免去魏國公侍中之職,并免去河南府尹之職,以檢校中書令、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充劍南節度使,兼劍南度支營田觀察處置經略使,兼寧遠軍使,押近界黨項諸羌及弱水西山諸羌安撫使,領益州大都督府長史、使持節都督益、漢、蜀、松等二十五州諸軍事······”
其余職事并免,勛爵如故。
秦瑯被免去了侍中、太子詹事、河南府尹,以及嶺南經略使兼節度云南、黔中宣撫經略使等等職務,僅保留檢校中書令之職和同平章事銜,以宰相身份出鎮西南。
在那一長串的官職差事中,排第一位的是劍南節度使,第二位的是劍南度支營田觀察處置經略使,第三的是寧遠軍使,第四的是押黨項、西山諸羌安撫使,然后還有領益州大都督府長史等職,實際上這些職務加起來,只是保證秦瑯在劍南道可以全權代表朝廷,后面諸個職事差使的職權加起來,其實就是保證劍南道節度使的權威。
承乾授封自己第三子恒山郡王李醫遙領益州大都督,而讓秦瑯任大都督府長史,實際上還是秦瑯說了算,只是如今秦瑯出鎮劍南,手上權柄大,因此特意讓一位宗室郡王遙領。
“中書侍郎馬周,檢校侍中,主持門下省事務。”
太子坐在上面,倒是大氣沉穩,已經使然有幾分圣人氣度,哪還是先前那個在隴右闖下大禍的樣子?
對于秦瑯出鎮劍南,殿中大臣們一時也分不清太子究竟是高興還是無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