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瑯則不以為意,貞觀朝的節度使畢竟不是晚唐的節度使,就算給的權力再大,那也就是個臨時性差使。
事畢即撤,某些方面來說,這種節度使也好,經略使也罷,也就是個加強版的行軍大總管而已,行軍大總管有常設的嗎?
兼不兼管云南、黔中,都沒太大區別。
不過現在兼管了云南道,倒是一下子分薄了太子給的四萬兵額了,原本以為劍南道一道增加到四萬軍額呢,現在是兩道了。
寧遠、保寧、西寧這劍南三軍,現在還得加上云南現有的忠武和通海和南寧三軍,本身就有六個軍了,每軍編額五千,實有三萬的兵額,等于太子也就給了一萬的新兵額而已。
可再建兩軍。
秦瑯隨后召集劍南道諸府州軍的文武,又派人去云南召集都督刺史將軍等來議事。
趁著羌部還在集結,秦瑯與趕來的一眾劍南云南的文武官員們,商議重新部署編置兵馬。
總共四萬兵額,兩道各家分配,秦瑯沒搞什么平均分配。
經過兩天爭論后,他最后拍板,原有的六個軍,松州寧遠軍、茂州保寧軍,西寧的西寧這劍南三軍不變,而云南道的忠武、通海、南寧三軍也不變。
新設昆明軍,駐洱海,新設靜邊軍,駐河曲。建天寶軍,駐金川,建平戎軍,駐小金川嘉梁州。
另建劍南節度牙軍,分為左中右三軍,左軍號游奕軍,右軍號踏白軍,中軍號背嵬軍。
新建七軍,可兵額只有一萬。
怎么分配?
秦瑯的分法,是忠武軍移駐益州成都,五千人擴編為一萬二,然后再分編為忠武、背嵬、踏白、游奕四軍,每軍三千。
西寧軍與保寧軍、寧遠軍擴編,再一為分二,寧遠軍拆分出靜邊軍,保寧軍拆分出天寶軍,西寧軍拆分出平戎軍,各編三千,六軍就是一萬八千人。
還剩下一萬兵額,通海、南寧兩軍再拆分出一個昆明軍,通海軍四千,南寧和昆明軍各三千。
調整后,劍南節度使下,劍南、云南兩道,總計十三軍,共計正兵四萬。
這都是正規軍,不包括團結營、蕃部土兵。
秦瑯照舊例,給每軍配備相應的蕃部城傍、側近軍,同時編劃團結營隸屬各軍,這些團練兵和蕃部土兵,平時也要輪番到各軍所駐守的軍城軍鎮守捉鎮戍當值戍衛,一邊訓練一邊屯田。
四萬正兵,配雙倍的團結、蕃兵,實際總兵力達到十二萬。
忠武軍移駐成都,而牙兵三軍則跟隨節度使秦瑯,平時沒有駐防任務,屬于機動力量。
游奕、踏白二軍,更是由寧遠夜不收精銳為骨干,組建的一支精銳輕騎兵,背嵬則是騎馬步兵。
秦瑯是益州大都督府長史充劍南節度使兼寧遠軍使。
蘇定方仍為茂州都督兼保寧軍使,劉蘭成為扶州刺史兼靜邊軍使,韓威為松州長史兼背嵬軍使,秦存孝為益州司馬兼忠武軍使。
郁孤尼為扶州刺史兼游奕軍使、丘行恭為龍州刺史兼踏白軍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