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現在也是隨駕來參加封禪,隨時可以前往幽州上任,集結人馬。
資歷、能力都還可以,雖說不如李靖、秦瑯、柴紹、李績他們,可畢竟又不是讓他為東征主帥,只是一路主將的話,也是綽綽有余的。
皇帝調度的兵馬數量不多,牛進達這邊是五萬,程咬金是六萬,協從的胡蠻兵不算其中。
相比起楊廣發兵一百多萬征遼,無疑有些太少,但少有少的好處,一來兵力行動快,二來后勤補給壓力小。
此時已是九月,本來并不是出兵的好時機,因為遼東寒冷,很快就要入冬,到時北方海灣結冰,江河封凍,更別說千里雪飄,能做戰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但如李世民早就跟將領們推演過的一樣,這個當口發兵,正是可以打高句麗人一個出其不意,此時距離遼東封凍不能作戰還是有近三個月時間的。
秋高馬肥,正適合用兵。
高句麗人會認為即將入冬,大唐不可能在這個時候用兵,所以必然會有些大意輕敵。
所以大唐借著封禪做掩護,暗里調動兵馬錢糧,然后一舉出兵突襲,正好能打高句麗人一個措手不及。
除去路上的時間,李世民只有兩個月用兵時間。
而皇帝也只需要兩個月時間。
兩個月時間當然不可能滅掉一個七百年的國家,皇帝也不會這么狂。他需要的只是趁高句麗人不備,突襲拿下一兩座重點大城,如遼東、安市或是平壤等。
突襲拿下幾座要城后,便可據城自守,安然過冬,待明年春暖花開之后,再進行第二輪攻勢。
在這個計劃中,皇帝親征不親征,其實倒也沒太大影響,畢竟水陸齊發,皇帝從齊州出發,先到幽州,再往遼西營州。
最終可能也只是在營州立營駐蹕,不可能親自率軍沖鋒陷陣的。
兵馬早已經調集,錢糧也轉運到位,再加上皇帝此時也到了齊州,戰爭令一下達,能保證在十月前,各軍跨過國境邊界。
這是預謀已久的一場戰爭。
皇帝要親自下場指揮。
雖然魏征等堅決反對,但皇帝態度堅決。
“朕原本打算讓秦瑯代朕統兵東征,可既然他沒法掛帥,那就朕自己來。”
接下來便轉入用兵的討論之中了。
“秦瑯當初獻上疲敵之計,那高句麗人中計,這幾年大修遼東長城,甚至瘋狂從海上走私鐵料打造烏茲寶刀和波斯鎖甲,搞的府庫空虛,民生凋敝,百姓困苦,甚至已經開始出現饑荒。若非如此,高句麗也不會狗急跳墻的聯合百濟、倭國,出兵侵略新羅、伽倻,甚至對東北靺鞨、室韋等諸部不斷壓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