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遼東、蓋牟幾座遼東防線上的重鎮紛紛失守,更導致連鎖反應,整條防線已如同虛設。
特別是幾次大戰,已經讓高句麗損失了十幾萬的兵力,總共才三十來萬的遼東防線,因此早已經是成了篩子。
相比起隋征遼東時的情況,總的來說,還是高句麗在當年隋征討后本身也是元氣大傷,一直沒能恢復過來。
而這些年一直修遼東長城防線,也讓其國力進一步損耗了,淵氏與王室的內斗,加劇了高句麗內耗,而許多原本依附于高句麗的靺鞨部落這些年又倒向大唐,更削弱了他們的實力。
當年高句麗全盛之時,對上隋軍東征,也是守不住的。隋軍就曾攻下過遼東城,但是因為楊廣的胡亂指揮,城破后,守軍舉降旗,楊廣就讓停止進攻,結果人家休整好了,繼續反抗,導致功虧一簣。
而各路兵馬,也都還得楊廣指揮,也是導致沒能發揮出作用。分兵三十萬千里奔襲平壤,水路浮海攻擊,這些本來也沒錯,但都因為主將的問題,導致輕敵中伏大敗,不得不說是個大遺憾。
相比之下,這次唐軍雖也是皇帝御駕親軍,可李世民是什么人?真正的戰略大師,本就是一等一的用兵高手,牛進達、程咬金、張儉、秦瑯等人也都了得。
張儉的佯攻懷遠,調虎離山,然后程咬金再來個聲東擊西,四百里奔襲通定,成功調動高句麗守軍,突破了其長城防線。
更別說秦瑯牛進達在關鍵時候,又來個突襲建安,兵不血刃的拿下這座遼南重鎮,緊接著再來一個圍城打援,誘殲了四萬安市生力援軍,導致安市城被迫攖城自守,無法再增援遼東城。
遼東城會戰,更是簡單粗暴。
整個戰役,從李世民借封禪泰山之機,選擇了一個非正常的出兵時間,再到不宣而戰,都打了高句麗人一個措手不及,其后的一步步,都是能列入教例的經典。
當年高句麗抵抗大隋進攻,有乙支文德這樣的名將,而如今卻只有淵蓋蘇文這種內斗厲害,外戰卻怯懦的主帥,焉能不敗。
仗都打到這份上了,淵蓋蘇文反倒連人影都不見了。
對于自縛跪地來降的孫代音,李世民雖然恨其反復無常,可既然答應納降,君子金口御言就不容反悔。
于是咬著牙授封其為游擊將軍,并赦免白巖城所有人抵抗之罪。
可是死罪雖免,活罪難逃。
中書令長孫無忌上前宣布對白巖城的最終處置,白巖城改為白巖縣,屬遼州管轄,白巖城所有軍民一律都遷往中原安置,即日開始遷移,分批乘船至登州等諸港。
孫代音面如死灰。
“陛下,罪臣已獻城歸附,還請保留白巖城!”
李世民冷哼一聲,不耐煩的揮手,立時有人過來把孫代音拉走,他雖帶頭投降,也得了官階,但仍在強制遷移之列,皇帝并不需要這個搖擺的家伙留在身邊。
皇帝留燕國公李謹行留守白巖城,然后下令休整一夜后,第二天拔營往安市城去。
從白巖城到安市。
十一月十一,皇帝率軍向安市城進發,二十日抵達安市城下。
百多里路,路上走上十天,主要原因是下雪了。
此時遼東氣溫大降,飛雪飄飄,這讓唐軍有些麻煩,雖然提前做了準備,士兵們也都換了冬衣,帶了氈毯等,可遼東的大雪還是讓行軍速度大降。
甚至半路上,平章事、尚書右仆射、吏部尚書李大亮還病逝軍中。
李大亮此時才五十四歲,本來還當壯年,結果卻突然病逝軍中,李世民無比哀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