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瑯希望在呂宋推動莊園經濟。
他甚至要取消職田、公廨田、學田這些,反正這些公田本質上也都是要招佃收租的,那不如以后就直接財政拔款。雖說以前的職田公廨田這些,有專款專用的意思,但也相對麻煩,而且歷年因為這種公田招租的事,也沒少腐敗、害民。
“保護好佃戶的基本利益,就不用擔心豪強兼并。”
朝廷早出臺了律法,把佃戶部曲都納入了國家戶籍,不再是附庸于豪強地主,甚至對于佃租等也都做了較細致的規定,劃定了底限,不用擔心地主過份盤剝佃戶。
秦瑯也鼓勵自耕農和小地主經營,但是過去那種被束縛在鄉村,一家子人卻又沒幾畝地,過著饑貧交迫的局面,秦瑯希望打破。
無地的百姓來呂宋可以選擇購買限制的田地,貸款分期,成為自耕農。
不想背貸款也可以成為佃戶,佃種地主的田地,自己經營,然后交付佃租。或者成為地主莊園里的雇傭長工,或者是進城鎮的工坊做工賺錢。
在沒有了沉重的人頭稅瑤役等負擔下,他們能更自由,沒有田連地稅都不用交了,僅需要交戶稅就好,丁口錢也不用交,都折入田畝中,也不用服勉強勞役,因為也一樣折錢代役攤入田畝。
“只要在呂宋都督府內,可自由往來,不加限制。”
在過去,百姓連縣都很難出去,得先去官府開證明取得過所等憑證,你得有足夠的正當理由等才行,所以古代許多百姓一輩子可能都沒出過縣。
對于以前的朝廷來說,人丁就是稅賦的來源,也是勞役兵役的基礎,當然不能輕易的流失。
對于封建時代來說,土地制度確實是根本,土地制度的不同,將決定整個社會的發展方向。
秦漢魏晉隋唐都是重農抑商政策,而兩宋采取的是不抑兼并重商興貿之策,因此也向著兩個完全不同的方向發展。
呂宋要發展,光靠種地肯定不行的,如果只種地,或許會比較安穩,但卻很難活躍。
地要種,農業是基礎,但不能只種地。
土地私有,不抑兼并,鼓勵流轉,重商興貿。
同時呢,也通過分封等方式,在呂宋建立起莊園經濟,讓封臣們提供武裝,都督府再建立一支精銳的牙兵和親軍部隊。
秦瑯試圖走一條不一樣的路子。
至于說島上的土人,秦瑯倒沒怎么擔憂。
別看現在鬧的好像挺大,但那還差著維度呢,呂宋畢竟是個島,這里既不是北方大草原,也不是西南的叢林山區,所以土著在面對跨海而來的秦家,不會有半點機會。
秦瑯沒急著全軍出擊,只是因為他能掌握局面,所以并不急。
“今日有捕鯨船回港,滿載鯨油外,還還了一條剛捕獲的鯨魚,我已讓人把那只鯨魚買下來了,中午就吃鯨魚。”
秦瑯笑著對大家說道。
“是頭什么鯨?太大的鯨魚可不好吃,有騷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