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東征戰役已經拉開了前哨戰,并沒有獲得委任的鎮東大都督府長史牛進達似乎不甘寂寞,也似乎是奉了朝廷的軍令,開始在東征北路軍團正式出擊之前,開始在鴨綠江一線,與高句麗人交手。
牛進達對高句麗的鴨綠江防線虛虛實實的襲擾,然后出其不意的從海上出擊,占據了沿海的皮島等一些島嶼后,做為進攻的基地,頻頻繞到鴨綠江防線后面,搞的高句麗人防不勝防,疲憊不堪。
不過牛進達的進攻似乎也只是如此,并沒有更進一步的打算,不過讓高句麗人比較頭痛的是,牛進達的襲擾只是個開始,靺鞨諸部首領們趕到烏骨城拜見牛進達這位鎮東大都督府長史兼押遼東奚、契、霫、室韋、靺鞨諸蕃的唐朝大將軍,他們各自帶了一支精銳騎兵前來。
高句麗掌權的淵蓋蘇文不得不全面動員兵馬,增援鴨綠江防線,可因為大唐強大的制海權,他又不得不分兵留守平壤以及沿海一帶。
但新羅卻在夏季時,配合牛進達向高句麗發起進攻。
這讓淵蓋蘇文狼狽不堪,四面受敵。
但這些卻還僅是唐軍的開胃前菜而已,因為唐軍真正進攻高句麗的將是由宰相李績率領的二十萬精銳唐軍。
牛進達也好,諸蕃也罷,或是新羅等,其實都不過是為了疲憊高句麗軍,甚至是讓他們無法全力夏收秋種。
等李績率軍抵達,牛進達他們已經把高句麗人遛的差不多了。
可高句麗又不得不防,因為牛進達率領的安東軍和諸蕃兵馬,實力并不弱,一個不小心,牛進達可就不會客氣的搶先殺上半島,甚至攻入平壤了。
這是一個死結,如今的高句麗再不復曾經力拒隋軍的底氣了,經歷隋唐數輪的強攻消耗,再加上他們自己的內斗,現在的高句麗已經崩潰在即。
更何況,原本還指望的百濟和倭國,如今也指望不上了,耽羅、伽倻如今也已經開始對百濟展開襲擾,更何況,大唐已經毫不掩飾的公開了他們要發兵十萬直攻百濟的軍事計劃,這種公開,讓百濟現在根本顧不上高句麗的求援。
大唐一句話,就讓百濟和高句麗只能各自為戰。
而倭國,葛城王子秘密拜訪呂宋秦瑯,簽下了二十一條的唐津條約,此時正忙著加緊學習大唐這個老師,哪還顧的著高句麗和百濟?
歷史上,倭國的中大兄皇子等是堅定聯百濟支援高句麗抗唐的,甚至在唐軍進攻百濟時,再次即位的皇極女皇和太子中大兄皇子還親自移駕筑紫,倭國傾國而出,派出了數百艘戰船,三萬余人馬,想要擊敗遠來的唐軍,欲恢復他們在朝鮮半島上的威信,甚至想趁機先敗唐,然后再破新羅,恢復對任那地區的控制權。
只是歷史上,唐日白江口水戰,倭軍大敗特敗,幾乎全軍覆沒,盡沉白江口水底。也是經此戰之后,倭國于是被打醒了,再不敢對大唐狂妄,此后正式全面認真的改革,全方面的學習大唐。
但在這個時空,倭國在之前已經被大唐這個老師傅用各種手段教做人過了,所以倭國提前就開始認清了大唐的強大,早早開始革新,因此如今根本不想再摻乎半島上的爛事。
哪怕百濟和高句麗頻頻向倭國派出使者,甚至百濟都愿意向倭國稱臣了,倭國也不為所動,明知打不過而要去打,這不是勇敢而是蠢。
經歷了一個夏天,局勢已經對大唐越發有利。
可以說,還沒正式開打,大唐實際上已經贏了一多半了。
不過秦瑯今天在書房里發呆,倒不是因為這些。
皇帝召秦瑯前往齊州。
這次東征,皇帝不準備親征,但他準備移駕靠近東萊的齊州,準備在再拜拜泰山,順便方便捷報早點接收。
他給秦瑯來了一封親筆長信。
皇帝很誠懇的告訴秦瑯,他要不行了,也許這將是他們君臣翁婿的最后一面了,皇帝說了很多,很誠懇。
秦瑯信,因為他掌握的消息,皇帝也確實要不行了,能不能堅持到這場東征戰役打完,都還不一定,皇帝可能都撐不到新年了。
這個時候皇帝召他北上,是要他回去準備輔佐新皇繼位接班的,李世民告訴秦瑯,他為承乾準備的輔政班子基本穩定,但一直還給他留了個位置,他必須回去。
馬周死了,蕭瑀死了,房玄齡死了,高士廉也死了。
如今朝中真正有威望的老臣就剩下長孫無忌了,李績雖入朝但要指揮東征戰役,所以在這個關鍵時刻,李世民需要秦瑯回朝。
他欣賞秦瑯的才能,更相信他的忠心。
回顧這一路走來,李世民感嘆上天沒有再多給他十年,甚至近十年時間,皇帝其實一直都病疾纏身,無法好好治國執政,否則他認為自己應當能帶領大唐邁上更高的臺階,起碼高句麗早在數年前就被滅掉了,而不是要等到今天。